文档介绍:河岸带土地利用规划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摘要:河流是陆地生命之源,为更好保护河流,需要对河岸带和河流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综合前人在河岸带研究成果,总结了河岸带上土地利用状况对河流的影响,得出不同土地利用斑块的产物对河流水体有着不同的影响;与河流的距离不同的相同类型土地利用斑块对河流产生的影响也不同;不同的河岸带土地利用类型能够拦截和吸收的外部环境对河流的污染类型也不相同。
关键词:河岸带土地利用河流水质
中图分类号: U412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河流是陆地上必不可少的环境要素之一。近年来,河流与其周边环境(河岸带)的相互作用一直是生态环境和城乡规划方面学者们研究的主题之一,本文将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和总结河岸带对河流的影响。
2河岸带与河岸缓冲区
河岸带是水陆交错地带的一种景观表现形式,即岸边陆地上同河水发生作用的植被区域,是介于河溪和高地植被之间的生态过渡带。
河岸带是能量、物质以及生物通过景观的重要通道,也是陆地区域与水生区域之间的生境和廊道。首先,河岸带不仅使河岸带自身物种数量大大超过周边区域,并且能为河流生态系统提供养分源,控制河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还能够作为河流粗大木质物的来源。其次,河岸带可以为人类提供最适宜的娱乐场地和最佳的广义农业用地。再次,河岸带对周边的环境也有影响同时也能影响流域的局地气候和周边的生态环境,并间接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最重要的是,河岸带作为水生生态环境与陆生生态环境的交界地带,不仅起到廊道的重要作用,而且容易将一些外界施加的干扰和影响进行积累和放大。
3河岸带中用地类型对河流环境的影响
不同用地类型会影响河流的水质好坏,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及其水库的水质会有着不同的影响,其次,当河流周边的土地利用总体结构不同时,河流的水质也极易受其影响。
农业用地主要会对周边河流的水质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耕地的过度依赖化肥,会使得农田径流营养成分流失,增加污染物的输出,产生冲刷增浓效应;同时周边的农村居民地的有机废弃物(生活污水、畜禽粪便等)、洗涤污水残留物等进入径流、水土流失等也会导致水质严重下降,此外,改变农业用地的具体用途也会影响水质,农业用地对周边水体产生污染和影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分散隐蔽、随机不确定、广泛不易监测、滞后与模糊性、研究控制的难度大,并且污染物质主要以总氮总磷超标为主。
城市用地一般包括居民地、建筑用地、交通用地等,其中大部分又属于不透水层。建筑用地的扩展会增加地表径流和面源污染的输出量,不透水层面积增大则会增加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还会通过增加径流量间接增加面源污染。
当流域内的所有水体斑块面积之和占流域的比例增加,连通度增大时,周边的河流的水质趋于优化;植被斑块的面积增加游离水土保持,从而能够起到保护水体的作用,水质明显会趋于优化;建成地如果增加的话,说明人类对该区域干扰加大,无益于水体保持,水质会趋于下降。
同样的用地类型,在不同的距离对河流水质的影响是完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