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宜黄戏—一种地方戏曲剧种的产生和发展.doc

格式:doc   大小:87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宜黄戏—一种地方戏曲剧种的产生和发展.doc

上传人:xinsheng2008 2018/7/9 文件大小:8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宜黄戏—一种地方戏曲剧种的产生和发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宜黄戏—一种地方戏曲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朱建宜徐海燕
一、明清时期宜黄的戏曲活动
明代由于南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士大夫在欣赏南戏的同时,还开始积极的参与戏曲创作。他们的加入不仅使这一时期的戏剧在内容上有了变化,而且在戏剧表演形式上也更加规范。蒋中崎著,《中国戏曲演进与变革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9
抚州的地方戏曲在南戏的影响下开始兴盛起来。
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种声腔的流变与宜黄腔的兴起。从弋阳腔、青阳腔、海盐腔再到宜黄腔此时的宜黄腔是海盐腔结合了宜黄的乡音土语而形成的独立一派的一种戏曲声腔
,抚州的戏方戏声腔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二是广昌孟戏和南丰傩戏的发展。傩戏历史久远,至明清时期仍代代相传,经久不息。在南丰、乐安、广昌、宜黄等县盛行。广昌孟戏与明代的宜黄班有共同的戏神信仰即:清源祖师。例如广昌甘竹乡的刘家从江西临川县请知名师傅来村教戏,师傅死后刘家为他修墓,同时还在墓侧建有清源祖师墓,以供族人祭扫(吴承游的论文)。明代抚州傩戏内容更为丰富多样,各地纷纷建立傩神庙。南丰石邮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购嵊头山乐姓屋基而立石邮傩神庙,为供祭傩神、傩面及举行傩仪之场所。三是各种演出场所的出现。明代以来,抚州各种戏曲场所不断增加,如建昌府有个“弦歌街”,南丰县则有“闻弦坊”,临川则有有玉茗堂等。在这一时期,作为民间戏曲活动的主要场所——戏台也随之发展成熟。《中载了这一时期抚州的四个戏台:南城的磁圭戏台(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崇仁谙源戏台(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66年)、南丰唐氏祠堂台(建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崇仁风雨台(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 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江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江西卷》[M].北京:中国ISB中心出版,1998.
。四是著名的戏曲家——汤显祖的影响。从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弃官家居,从此在玉茗堂开始了他戏曲创作和演出活动的生涯。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它和《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汤显祖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黄文锡,吴凤雏《汤显祖传》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6
清代地方戏曲,在“清康熙末叶到乾隆中叶(1700---1774)前后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继昆曲盛行之后,具有浓厚乡土色彩的地方戏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剧种众多,各具特色,为古老的中国戏曲注入了新鲜血液,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清代抚州的戏曲同样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各种地方戏曲的表现形式趋于稳定、成型”(于少海),各地戏曲演出之风日盛。其中戏台的兴建即是这一时期地方戏曲繁荣的表现又是其繁荣的推动力。(罗传奇,张世俊主编,卢洪昭著:《临川文化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这一时期的戏台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在原有庙宇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并在庙宇的对面增加戏台设施。如宜黄的瑶里戏台(现已损毁)。二是在新建庙宇、祠堂的同时建设戏台。清代的庙宇台和祠堂台在结构和形式上比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装饰更为华丽,木刻或石雕更为精致,祠堂或庙宇与戏台连为一体,形成具有整体观念和剧场意识的建筑格局。三
是“万年台”和草台在各地的广泛兴建。仅临川县一地在这一时期就建有戏台二十一座。(临川文化史)。
在整个抚州戏曲繁荣的大环境下,宜黄的戏曲活动同样也极为兴盛。明代弋阳腔、徽州腔、乐平腔、青阳腔、海盐腔、昆山腔、清代西秦腔、梆子腔、乱弹及京剧、采茶戏等声腔和剧种先后在宜黄出现或流行过,为宜黄戏剧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明清时期宜黄的戏曲活动其繁荣状况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各种声腔戏曲在宜黄的出现与流传。二是大量戏班在宜黄的活动以及大量的宜黄人从事戏曲演出从而形成所谓的“临川才子,宜黄弟子”。
明代中叶,江西宜黄就是我国戏曲最盛的地方之一,当时盛行的是弋阳腔、乐平、青阳诸腔。弋阳腔起源于江西弋阳,以弋阳为中心,主要在江西省境内的贵溪、万年、乐平、鄱阳、浮梁、上饶等一些地区传承延续,明代前中期曾流布及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及北京等地。宜黄有关弋阳腔的记载最为常用的材料就是汤显祖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此道有南北。南则昆山,之次为海盐,吴浙音也。其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江以西为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变为乐平,为徽、青阳,我宜黄谭大司马纶闻而恶之。自喜得治兵于浙,以浙人归教其乡子弟,能为海盐声。大司马死二十余年矣,食其技者殆千余人。”(《汤显祖诗文集》,徐方朔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从这段文字记载中我们知道两点:一、当时的宜黄所流行的是弋阳腔及其变种——乐平、徽州、青阳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