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林语堂生活美学审美文化研究绪论,美学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5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林语堂生活美学审美文化研究绪论,美学论文.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8/7/11 文件大小:5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林语堂生活美学审美文化研究绪论,美学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林语堂生活美学审美文化研究绪论,美学论文
林语堂生活审美观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绪论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人格魅力的文学大师和文化大师,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着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风声鹤唳》、《从异教徒到基督教》等多部小说、散文和翻译文集。林语堂独特的家庭背景和海外求学的复杂经历,使得他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林语堂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是他在《八十自叙》中对自己的定位。林语堂在上海读完大学后,又先后求学美德并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1923 年,林语堂携妻子回到中国,在北大任外文系教授。1924 年底加入《语丝》杂志,因无所顾忌、任意而谈的语丝文体享誉文坛。30 年代由于政治环境的恶劣转而提倡幽默性灵闲适的小品文,遭到鲁迅等左翼作家的批判。1936 年,林语堂在赴美访问期间创作了《生活的艺术》、《孔子的智慧》、《京华烟云》等,在国际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1975年,林语堂当选为第 41 届国际笔会副会长。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多重原因,导致林语堂研究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人问津。直到 70 年代末,随着政治的松动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逐渐正常化,林语堂作品陆续在大陆出版,被尘封数年的林语堂开始浮出历史地表,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对林语堂文化观念的研究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其生活美学思想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正是顺应了这股潮流,对林语堂生活美学思想理念进行研究。
问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20 世纪的中国正处在战乱纷扰、内外交困的时期,强烈的民族使命感激发了现代先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热情和勇气。他们以现代西方为范本,自觉地开展实践着从器物到思想的变革。落后守旧的封建文化传统和外敌入侵的威胁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进程。这些因素导致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性追求不断受到多重矛盾的挤压和桎梏,呈现出艰难复杂的样态。时至今日,在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和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日常生活美学成为世界美学界讨论的热点,中国文化逐渐在世界新文化建构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崭新的姿态和自信的面貌重新认识、界定中国文化的特质,寻求恰当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定位。
与林语堂蜚声海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新中国的当代文坛中林语堂却鲜有人问津,直到 70 年代末林语堂研究才重新受到关注。随着林语堂作品的重新刊印和发行,学术界逐渐认识到林语堂作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并给予他应有的肯定。这一时期的研究内容主要从作家作品的研究发掘和政治立场方面进行评述。例如万平近的《从文化视角看林语堂》和陈金淦《评论语派》等,这些史料的发掘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建国后林语堂研究的空白,主要从政治角度对林语堂做出相应评价。
《评论语派》是陈金淦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着作,书中论述了论语派的那些文人有着同他们所隶属的阶级一样的遭际和特点。他们身上的封建性比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少,他们身上的买办性也比买办资产阶级文人少,但他们却拥有此二者没有的革命性,于是乎,一些试图由文化角度来研究林语堂论文的人,其心中亦有非常突出的政治色彩的混杂,从而致使这些人对林语堂的评价也不甚高。
九十年代后,学术界掀起了一股林语堂研究热潮,更加关注和注重对林语堂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