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论先秦儒、墨、道、法人性论.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先秦儒、墨、道、法人性论.doc

上传人:sdhdjhty 2015/6/2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先秦儒、墨、道、法人性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先秦儒、墨、道、法人性论
摘要:在人性问题上,儒、墨、道、法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形成了各自完善的人性论思想体系。先秦儒家孔子的“性相近”说、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墨家“素丝说”、道家老庄的人性顺应自然说和法家的人性好利说,虽各有千秋,但还是为其教育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的根基。
关键词:儒;道;法;人性论;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58-02
人性,即人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关于人性的问题,自古以来便一直是学术上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直至目前仍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早在几千年前,先秦诸子百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儒、墨、道、法遵循不同的思维路线,形成了其各自完整的人性论。
一、儒家代表孔子、孟子、荀子的人性论
孔子关于人性论的论述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丘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正因为如此,孔子提倡
“有教无类”的教学方针,广泛吸收学生。他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需求,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除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关于人性问题,孔子还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他把人性分成等级,并断言有不移的上智和下愚,是不科学的,是他人性论的一个缺憾。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尽其心也,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矣。”进而逐层展开了他的内涵精微的性善说。首先,孟子认为人的天性中有“大体”、“小体”之分。认为人皆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实际上就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是人真正的本性。基于上面两点,孟子提出“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自身就具有可以使他成为君子、圣人的“善”的本能,因此“修身”不须外求,人只需要对自身的善性加以存养扩充就足够了。从教育学的角度,儒家提出了人向善的原始根据,为封建道德教育取得成效提供了可能性。但如果说人性都是善的,并且是与生俱来的,那么所有的教育就逻辑地成了多余的,这是一种从根本否定教育的观点。与孔孟不同,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荀子在《性恶》篇中专门论述了人性。他认为,人之所以想为善,正是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好声色”等,都是人生来就固有的,这是人的本性。如果顺着人的这些本性发展下去,必然要发生
“争夺、残贼、淫乱”这样的局面。所以说,恶才是人的本性。
二、墨家墨子的人性论
事实上,墨家并没有提出明确的人性论主张,但我们通过分析可得知墨子对人性大概有以下两种观点:(1)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如同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