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doc

格式:doc   大小:81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doc

上传人:zxwziyou9 2018/7/12 文件大小:8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

本学期,我们学****了《针灸学》这一课程。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针灸方法,讨论运用针灸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下面我将对这学期的针灸学****做一次总结。
一、针灸学发展简史
《内经》成书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论述了奇经八脉、八会穴和五输穴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对针灸的第二次总结
“明堂三人图”唐·孙思邈针灸中最早的彩色经络挂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并设计制作针灸铜人
《针灸大成》杨继洲是对针灸的第三次总结
二、经络总论
(一)、经络的组成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以上下纵行为主,系经络的主体部分;络脉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系经脉的细小部分。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1、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正经”。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其中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称为“一源三岐”。
3、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4、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离—离别正经,入—深入内脏,出—浅出体表,合—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
5、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6、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二)、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经络与全身各部的联系是复杂的,经气的运行也是多样的,除了前面所介绍的内容之外,还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理论。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联系脏腑,沟通气血;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辩证归经,指导针灸治疗
腧穴总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系统的腧穴。简称“经穴”。
奇穴
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
阿是穴
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二)、腧穴的主治特点
远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近治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十四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手三阴经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主治
三经相同主治
手太阴肺经
肺、喉病
胸部病
手厥阴心包经
心、胃病
神志病
手少阴心经
心病
手三阳经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主治
三经相同主治
手阳明大肠经
前头、鼻、口齿病
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三焦经
侧头、胁肋病
目病、耳病
手太阳小肠经
后头、肩胛、神志病

足三阳经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