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语文课的“好声音”源自“精”“气”“神”的修炼.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语文课的“好声音”源自“精”“气”“神”的修炼.doc

上传人:jiaxidong_02 2015/6/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语文课的“好声音”源自“精”“气”“神”的修炼.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语文课的“好声音”源自“精”“气”“神”的修炼
摘要:“精”“气”“神”的修炼体现了一个教师对教育的自觉、人生的自觉和教育创造的自觉。它需要我们教师有不懈修炼更为深厚的文化累积,更宏大的资源开发,更广博的专业知识拓展,更多元文化启迪的自由与自信。
关键词:语文;气韵生动;修炼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1-024-2
课堂的“好声音”来自于教师对课堂的热爱,对教学的本质的回归。课堂对话的真诚有效,最终源自教师多年来所修炼的“精”“气”“神”的厚积。
一、教师的“精神内核”,滋长课堂的“精神价值”
“精神”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表现出来的活力”。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精神传递的过程。语文课堂对学生的精神传递在于对学生精神领域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影响,给学生以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精神的感染,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的积累,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
但是目前一些语文课把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简单化、定型化,将学生对于文本的丰富想象、对于意义的理解平面化或片面化。教师以一种思维模式解释文本,总是设定一种更准确或者更标准的解读,用过度的解释把学生的理解固定在一个事先设计好的思路上,于是语文课简化成了教会若干写作手法,懂得几个修辞意义,获得一些或几许语文能力的过程,忽视了师生精神发展本身的需要。语文课需要
“精神的内核”来补钙。
具有“精神内核”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生语文的老师”而不仅是“一个用语文教学生的老师,他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回归人性的,是有光彩的,有表情的,是有文学气息、文化气息、审美气息、学术气息、生活气息的。他不仅在做着语文的文本解读,也在做着生活的微格解读。他会用心为学生提供卓越的精神产品,旨在培养学生优异的精神与醇美的修养。具有“精神内核”的语文课应是指向学生完整精神构建的教学。即在教学中,让学生的心智得以锻炼,心灵得以敞亮、灵魂得以提升、精神得以丰富,进而获得“精神的价值”。
具有“精神内核”的老师,所滋长的具有“精神价值”课堂是朴实自然,开放自由的,不是单向地视文本的思想、交流和理解、情感的生成为简单地传输知识,灌输式地给予,而是建立在学生的自主理解之上,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语文文本所展示的意义世界中,从而获得丰富的感受力和表达力;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追求。真正地回到语文教学的原点和本真,用语文的方式指导学生成为发问、表达和思想的主体,把语言以及意义的建构还给学生,让学生的精神视野与课文的视野融合,体现了语文的精神维度。课堂上学生成为语言的主人,用自己的精神去形成自己的理解,在理解中敞开自我,与事、与人、与物展开交流,其心智、灵魂、个性在自由的发问、理解、诠释、表达、交流中获得发展,从而实现语言发展和精神锻炼的双重目的;语文课教学中把理解、欣赏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开放性地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所产生精神的投射,让学生自己获得精神的成长,获得一种对于文本的精神体验,让学生精神存在的领域超越出当下和自我的局限,从表达和交流中,扩展精神地平线,宽广了心灵,让语文课成为氤氲人文气息的精神家园,让学生沉醉于文学氛围中,沉浸于审美的愉悦里,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