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学批评方法的发展
文学批评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文学批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话语方式从独白走向复调,批评视角从地区走向国家,批评主体由科班走向大众,从而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经过各地文学批评界的共同努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把握社会前进脉搏,捕捉心灵成长动向,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见证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壮大。
辽宁虽算不上文学大省,但在创作和批评方面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仅从批评角度来讲,辽宁批评界在近几年举办了各种会议,开办了各类杂志,来讨论文学批评方法和思潮的新变化,在辽宁文学理论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批评热潮。首届文学产业链主题会议、辽宁省儿童文学会议、各个作家作品的研讨会、创作界和批评界名人进入各大高校讲堂进行演讲等活动,卓有成效地为辽宁文学批评开拓了崭新的空间。一些有前瞻性的批评家从文化、文学史或社会学角度对新时期文学批评的格局和动向做了清晰的梳理和引导。《当代作家评论》杂志自创刊以来,逐渐成为辽宁文学的领跑者。《艺术广角》、《辽宁文艺界》、《辽宁文艺界年鉴》等也都通过刊载最前沿的文学批评文章来传播新潮文学理念,见证了辽宁批评家深度参与文学变革的自信,以及呼应文学批评大格局转换的自觉性和灵活性。通过一系列的讨论,辽宁批评者的视野有所开阔,理论水平有所提高,批评观念也有所更新。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几代辽宁批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可以说,文学批评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作为衡量我省文学发展程度的重要方面,文学批评真正繁荣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这不仅表现在批评队伍的壮大活跃而不羸弱沉寂,批评文章的丰厚深刻而不空洞平庸;还表现在批评平台搭建的广泛完善而不局限欠缺,批评观念的鲜明准确而不模糊偏离;以及批评方法的先进多元而不陈旧单一,批评对象的丰富多样而不狭隘匮乏。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辽宁文学批评时,批评家的人才济济、批评阵地的广泛拓宽却反衬出批评方法的缺失和贫瘠。所以,要辽宁文学呈现更加繁荣发展之势,从批评方法角度来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要突破批评方法的发展瓶颈,方法意识的加强是前提。文学批评的方法是文学批评的根本问题之一。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要紧的倒不在于他有明确的见解、信仰、世界观,要紧的在于他有方法;对于从事分析的人来说,如果他是学者或者批评家,方法就是才能的一半。”反观辽宁文学,从老一辈的徐振强、李作祥、殷晋培、辛晓正,到王宗绍、周景雷、张学昕这些新时期的中流砥柱,他们都致力于文学批评的学理化、时代化发展,努力为辽宁文学批评的繁荣添砖加瓦。然而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在看似繁多的批评文章当中,主动运用批评方法来分析研究作品的上乘之作寥寥无几;在看似壮大的批评群体之中,缺乏方法意识的批评家大有人在。
所以,加强文学批评的方法意识是辽宁的批评者的首要任务。我们不但要在意识层面认清批评的本质和学科特点,即批评本身就是以方法为手段进行操作的,而且在面对批评对象时,要以作品本身为出发点,在宏观上把握作
品价值,有意识地将批评的尺度、标准、规范建立在一定的方法论基础上,对具体的文学现象做具体的分析和解读,创造具有个性的批评内涵,形成与众不同的批评理念,达到观点、材料、方法、题旨统一,思想深刻而情致意蕴并存。
其次,辽宁省文学批评要想谋求更宽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