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豆芽儿李.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豆芽儿李.doc

上传人:weizifan339913 2018/7/18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豆芽儿李.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豆芽儿李
豆芽儿李家住在县城的边上,旁边是个比较大的单位。
豆芽儿李有四个孩子,第一个是儿子,第二个是闺女,第三和第四个也是闺女。
豆芽儿李的儿子高中毕业了,没有别的生计,只好跟着豆芽儿李在生产队做工,挣一天不到一毛钱的工分,当时叫“一毛找”。象那个年代那个年龄的大多数孩子一样, 豆芽儿李的儿子长得瘦瘦高高的,不过比别的孩子不爱说话。后来上大学的路子又由推荐改成了高考,豆芽儿李心疼儿子,就把儿子送到县中去复习。他学习很刻苦,以后的好几年里,老师总是用他的刻苦表现激励即将毕业的高中生,最经典的一段是:夏天上晚自习,教室里热得象蒸笼,别的同学都拿着书到院子里去背,只有他肩膀上搭个毛巾,坐在教室里纹丝不动地做题,“那毛巾能拧出水来”老师每次都要说这句话,以强调他当时是多么刻苦。后来当然考上了大学,虽然不是清华北大,也是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
豆芽儿李心里很高兴,虽然脸上还跟以前的表情差不多,但是能看出来走路比以前快了,腰也比以前直了,离近了有时还能听到哼哼呀呀在唱着什么。亲朋四邻包括临近的单位的熟人见了面都要问问儿子考上大学的事,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个祝贺的意思,再说豆芽儿李是个小队会计,在村里大小是个干部,也算一号有头有脸的人物。
附近的单位是个类似于现在汽车修理保养厂的地方,只不过维修保养的对象是人而已。一天刚刚蒙蒙亮,从大门口影壁墙根儿传出打雷一样的吆喝“豆芽儿哩呀”,那声音足可以把整个单位的角角落落都灌得满满地。这样的吆喝声以前从没有过,单位里的人就知道,来了一个卖豆芽的,这时候管得比以前稍稍松了点儿,不再规定一家老小都得从单位食堂打饭吃,允许自家起伙了,于是便有人溜达过来买,当然也有认识豆芽李的人,有人就问了为什么卖豆芽之类的话, 其中不免有些惊讶。这大概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当时做买卖的人极少,好象不专心务农和怕吃苦的人才会买东卖西;二是跑到熟人堆里卖东西赚熟人的钱,在人的感觉里多少有点那个意思。不过很快人们就习惯了他的吆喝声,也习惯了到他这里买豆芽,另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很长时间内根本没有第二家卖菜的。
豆芽儿李的吆喝跟别人不大一样,先把担子放在地上,人蹲在两个筐之间,憋足了气,脸冲着前边的地面,也不看人,突然暴出一声“豆——芽子哩—呀”,而且总是把“哩”字咬得特别重,乍一听象是在卖“哩”而不是在卖豆芽,听着有点滑稽,时间长了单位里的人便叫他“豆芽儿李”不再用原来的称呼了,其实他根本就不姓李。
打交道多了说话渐渐随便起来,早上人们边等着买豆芽边跟他逗嘴玩儿,“豆芽儿李,今儿的豆芽儿又肥又大,是上了化肥吧”、“照这样卖豆芽儿该发大财了吧”,每当这时豆芽儿李也不分辨,一边埋头忙手里的活儿,一边一概以
“哪儿哩哪儿哩”应答。慢慢地单位里的人都习惯了听着“豆——芽儿哩—呀”的吆喝声起床,也习惯了在早上买好吃不贵的豆芽吃,直到有一天这熟悉的吆喝声突然没了,人们还真有一段时间感觉缺点啥。
又有一天,豆芽儿李的年岁不太大的老伴儿到单位来看眼睛,闲聊时有人问起,他老伴儿说是儿子不让干了,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在北京参加工作了,其实一开始儿子就不同意,说助学金够花销,他怕儿子在北京上学花费大,钱少了比别的同学寒酸,地里又刨不出钱,才想出去卖豆芽儿的。
(二)
豆芽儿李的儿子工作单位在什么部的机关,是个不小的衙门。上大学的几年跟在家时的风格差不多,学得多、说得少,模样象是当时课文里说的,就象是秋天里的红高粱,而且是有文化的红高粱。那个时期还有人欣赏这样的人,所以在老师和同学中间人缘不错,尤其在一个女同学心目中的印象很好,于是慢慢地两人的关系就超出了一般的同学关系。姑娘的父亲是个平常人见不着的干部,非常疼爱这个独生女儿,在女儿的劝说下,就在毕业分配时替他打了个招呼。转眼毕业快两年了,两人商量好了准备结婚。
这两年家里的变化也不小,土地分到各家各户后打的粮食除了够吃还有节余,年终卖点自己的出产还能有个零花钱。豆芽儿李的脑子比别人活泛点儿,不卖豆芽后在单位的门口开了个小吃铺,比种地收入还多些,总的说时光比以前好过多了。儿子的对象全家都见过,去年两人一起回家过年,女孩子模样长得端端正正的,言谈举止有长有幼,脾气性格也和寻常百姓家的孩子差不多。他这个当爹的看得出两个孩子真的是投脾气,打心眼儿里替他们高兴。儿子来信说对象她爹给借了两间房子,想着象过年时说的那样,赶国庆节结婚。豆芽儿李一算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就让老伴儿把为儿子结婚攒的钱都拿出来,凑了五千块钱,准备去北京跟亲家和儿子商量一下婚事怎么操办。老伴儿又向亲戚借了一千块钱,让他顺便好好看看腔子疼的毛病。
豆芽儿李起大早坐了汽车赶到市里,已经日头过午了,傍晚乘上火车一路向北。到了北京,又按儿子以前给说的乘车线路七折八拐地找到儿子单位的门口已经是第二天的半后晌。这是他第一次来看儿子,问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