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鄂伦春族的仙人柱.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鄂伦春族的仙人柱.doc

上传人:weizifan339913 2018/7/18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鄂伦春族的仙人柱.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鄂伦春族的“仙人柱”
作者: 白梅     来源: 《文还内蒙古第二卷•永远的故乡》
美丽的大小兴安岭山水相连,翻过山的那边是河,趟过河水便又是连绵的群山。如果我们能像一只苍鹰,翱翔在大小兴安岭绿色的海洋上,飞过一座座高山,飞越一条条江河的时候,就能在山脚下溪水边的开阔地,见到有一排银白色的“仙人柱”,这就是鄂伦春人的宿营地,就是鄂伦春人生活劳作的家。
鄂伦春族的游猎生活并不是在茫茫的大森林中漫无边际地游动,而是有固定的范围和一定的规律,一般在一条或几条河的流域范围内活动。冬季的住地比较固定,春、夏、秋季随着主要狩猎对象栖息地的不同而迁徙。因此,住宅对于鄂伦春人来说,就像一件皮衣或一个桦皮箱一样,是一件可以卷起来驮上马背就走的物件,而不是世代相传的祖业。在日常生活中,鄂伦春人以“乌力楞”为基本的生活单位,“乌力楞”的意思是“子孙们”,是一个父系的大家族。这既是他们的“村屯”,也是他们共同游猎的生产组织,是鄂伦春族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组织。“乌力楞”内的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随季节的变化和狩猎的需要不断地迁徙,选择新的猎场。随着人口的增加,从原来的“乌力楞”中分离出新的“乌力楞”。 
鄂伦春人总是要选择一处背风朝阳、地势平缓、较为空旷的山坡作为“乌力楞”的宿营地。宿营地背山面水,前面不远处是潺潺的小溪,满足了生活用水的需要,后面背靠崇山密林,出去打一只狍子就像到自家羊圈里拿只羊回来一样简单容易。一个“乌力楞”一般有三至五个“仙人柱”。“仙人柱”是鄂伦春人传统的住所,也是鄂伦春单个小家庭的代名词。在宿营地,“仙人柱”要一字排开,既不能前后排列,也不能排成弧形,因为每个“仙人柱”后面的小树是供奉神灵的地方,这里对外人是禁地。每家“仙人柱”前用树干搭起晒架,铺上柳条,晾晒肉干、野菜和捕来的鱼。各家“仙人柱”之间没有隔界,但一家“仙人柱”前后的空地,其他人是不去占用的。屋里以辈分和长幼来分坐席和起居处。
鄂伦春人的“仙人柱”为圆锥形。搭建“仙人柱”既不用钉,也不用绳,而是利用木杆本身的枝杈之间的交叉起稳固作用。“仙人柱”的主干是两根粗壮结实的树干,搭成“人”字形的支架。然后把6根稍微细些的木杆与主干的枝杈相互咬合并用柳条在圆锥顶加固,上面再搭上20来根桦木杆,就形成了“仙人柱”的主体框架。
“仙人柱”的覆盖物,夏天用桦树皮或芦苇,冬天用狍皮。加工好的苫“仙人柱”的桦树皮在鄂伦春语里叫“铁克沙”,是把桦树皮剥下来后,削平里外凹凸不平的地方,放入锅里蒸煮、晒干再拼缝起来。“铁克沙”的优点是美观、透明,但由于很薄,冰雹一打就会出窟窿。“仙人柱”的芦苇苫,是把芦苇剥去叶皮,用马尾线穿成帘,盖到“仙人柱”上,这种“仙人柱”很适合夏季居住。在寒冷的隆冬季节,鄂伦春人用六七十张狍皮缝成两大一小的三块围子,两块大的扇形围子将“仙人柱”围得严严实实,小的一块做门帘。“仙人柱”一般在南面开门,,,夏天门上挂用柳条编的门帘,冬天挂狍皮或鹿皮门帘。由于“仙人柱”是在室内生火,因此在苫“仙人柱”时,要像蒙古包一样在顶端留出烟筒和通风口。
当“乌力楞”迁徙的时候,鄂伦春人只取下“仙人柱”上的苫盖物,支架就竖在原地,留着以后再迁回来或方便其他猎人使用。在遮天蔽日的密林深处,这些用白桦树搭建起来的“仙人柱”特别显眼。猎人狩猎经过附近要住下来时,就不用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