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6
文档名称:

盐城师范学院54.ppt

格式:ppt   大小:349KB   页数:8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盐城师范学院54.ppt

上传人:crh53719 2018/7/19 文件大小:34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盐城师范学院54.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实验心理学
盐城师范学院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全国高等师范院校
第三章心理物理法
第一节心理物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阈限及其操作定义
第三节测定感觉阈限的三种方法
第四节信号检测理论和信号检测实验
第五节心理量表法
第六节幂定律
心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这个名词由两个希腊字根Psyche和physike所组成,它是研究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关系。
费希纳1860年出版《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试图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心理和物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心理物理法。
以费希纳为代表的研究称为古典心理物理法,或称为传统心理物理学;以斯蒂文森为代表的研究称为近代心理物理学,或称新心理物理学。
最初心理实验的特点(1)
心理实验在它发展的最初阶段(大约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具有下列特点:企图以实验方法解决简单现象的量的问题。
把这样或那样的刺激渐渐从量上加以改变,直到不再产生效应为止,以后再确定最初产生效应的强度。
如,渐渐把物体从受试者跟前移开直到受试者不再看见它为止,以后确定相应视角的大小;
渐渐增加转盘的速度(在转盘的边上固定着一个光亮),直到受试者看到一个连续不断的亮圈为止,以后确定转盘的相应速度;
心理实验的最初特点(2)
渐渐增加两脚规上两脚之间的距离,直到两脚之尖端同时接触皮肤时,第一次获得两点的印象,以后测定两脚之间相应的距离。
这些最初的心理实验应用的一般方法十分类似于某些简单的物理实验。在这些最初的心理实验中自我观察是初级的,受试的陈述通常只涉及到某些效果的存在或不存在等等。实验的技术也是很简单的,但是上述研究无论从方法和内容上都为以后的心理物理学奠定了基础。
韦伯简介
韦伯(,1795—1878) 是德国莱比锡大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教授,也是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他在1820年开始研究触觉,他的创造性工作是用实验证明了赫尔巴特的阈限概念。
韦伯对心理学有两大贡献。
韦伯对心理学的两大贡献(1)
第一,他最早系统地用实验证明了阈限的概念。这个概念从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之日起直到今天仍在沿用。后来他把这个方法推广到身体各部分阈限的测量,而且用于不同的人,并用“感觉圈”(sensory circle)来加以解释。
所谓“感觉圈”是指每一外界部位都有一族神经纤维,且设想大脑皮层有与外周系统相适应的投射区。目前这种解释已无多大意义,但他的实验方法仍具有很大影响。
韦伯对心理学的两大贡献(2)
第二,也是他最大的贡献,即提出了心理学上第一个定量的法则—韦伯律。
他的发现被总结为一个公式,即:
K=ΔI/I
公式中:K=常数,Δ= 强度刺激增加量, I=强度,ΔI=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
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对韦伯的简评
后人在评价韦伯律时写道:“当哲学为对心灵的实验研究铺平了道路时,生理学就从实验上来研究作为心理现象的基础的生理机制,下一步就是要应用实验方法于心灵本身了。”
韦伯说:“因为对心理过程的准确测量的机会来得那么稀罕,所以我介绍这些研究请心理学家注意”。因此可以说韦伯已经预见到了实验与数量测定的结合对于心理学的意义。
费希纳简介
费希纳(1801—1887)是德国一位有名的物理学家,是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
在哲学上费希纳是个唯心主义的泛灵论者,他认为凡物都有灵魂,而心与物都是同一的、不可分的,不过心是主要的,物只是心的外观。
他感到要使他所宣扬的哲学观点有科学的根据,必须求得心与物关系的法则,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则需要对它们作精确的数学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