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对金庸小说的文化探究
摘要: 金庸小说是当代最为畅销的汉语文学作品,其作品均以古代社会为背景展开。本文对金庸小说的历史意识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从“讲史演义”开始,将金庸小说分为三类,从其武侠小说本体观、创作观、鉴赏观等方面就其对鉴赏武侠小说的指导意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历史意识本体观创作观鉴赏观
一、金庸及其小说的历史意识
和世上其他人一样,金庸一生中做过无数选择。他当初立志外交,后来办报,写社评和小说。接受过国际上许多大学和学术机构的荣誉头衔,但晚年最重要的职务之一,却是接受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之聘,并准备招收历史学的博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课是隋唐史和中西交通史。小说当然不等同历史,但是小说家自有自己的历史意识,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讲史演义”文学传统的语境中,是难能可贵的。
从讲史演义的角度大体而言,金庸的小说作品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依史敷衍,即以历史走向和人物关系作为大框架,虚构主要人物,故事穿插其间,如早期的《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和晚期的《鹿鼎记》描述明清时代的作品。
第二类是以史点染,即以虚构人物故事为主,而以历史的大框架作为背景,如中期的《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这一类描述宋辽金元时代的作品,其中郭靖等人守襄阳,是贯穿于《神雕侠侣》和《射雕英雄传》的重大事件。
第三类则着意虚化历史背景,如《笑傲江湖》及《侠客行》等作品,一样有作家的强烈的历史关怀在焉。作为当代最畅销的汉语文学作品,金庸小说虽然不以“历史小说”的面目出现,但是它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演进观念,仍然会对读者或大或小地产生影响。因此金庸封笔以来专注于修订当初连载发表的作品,并作了大量更改,尤其着重对史实和史观采取了更为慎重而非放纵的方式。
二、金庸小说的本体观
(一)金庸对武侠小说的认识
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武侠小说与其他文学形式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雅俗之分。金庸在早年接受采访时就强调:“……不管是武侠小说,爱情小说,侦探小说或什么小说,只要是好的小说就是好的小说,它是用什么形式来表现那完全没有关系。武侠小说写得好的,有文学意义的,就是好的小说,其他任何小说也如此。毕竟,武侠小说中的武侠,只是它的形式而已。”可见,在金庸看来,武侠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和其他各种文学类型,尤其是和其他小说类型相比,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低、好坏之分。
(二)武侠小说本质即是表现情感
对于文学的本质问题,金庸在早期小说《神雕侠侣》后记中就曾有回答。他说:“我个人觉得,在小说中,人的性格和感情,比社会意义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因为,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时代如何发展,“父母子女兄弟间的亲情、纯真的友谊、正义感、仁善、乐于助人,为社会献身等等感情与品德,相信今后还是长期为人们所赞美,这似乎不是任何政治理论、经济制度、社会改革、宗教信仰所能代替的
”。所以,对金庸而言,写武侠小说就是为了揭示人的情感,而且“希望写得真实、写得深刻,把一般人都不太注意到的情感都发掘出来、表现出来”。
(三)武侠小说最重要的娱乐功能
娱乐性是金庸在武侠小说本体认识上又一始终坚持的观念。他一直强调:“武侠小说本身在传统上一直都是娱乐性的”,“武侠小说是真正的群众小说”,即使在现代,“我个人以为,武侠小说仍旧是消遣性的娱乐作品”,“武侠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