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青海民族l--土族-.ppt

格式:ppt   大小:2,310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青海民族l--土族-.ppt

上传人:sanshengyuanting 2018/7/20 文件大小:2.2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青海民族l--土族-.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青海旅游资源—互助土族
土族
民族概况
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乐都县、同仁县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过去各地土族有多种自称,互助、大通、天祝一带的自称“蒙古尔”(蒙古人)、“察罕蒙古”(白蒙古),民和县的多自称“土昆”(意即土人,吐浑音转),乐都县自称“大夏人”(西夏人)、其他地区的自称“土户家”。附近藏族称土族为“霍尔”(对藏北游牧民的泛称,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族;另说即吐谷浑),汉、回等民族称之“土人”、“土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土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族人口数为241198。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使用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过去通用汉文,近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
编辑本段

土族居住地及人口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人口19万多(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根据距今最近的一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第五次)统计,土族人口数为241198。
民族历史
土族与蒙古族有着密切关系。在互助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属将格日利特(格热台)率部留驻今互助县一带,以后与当地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而成土族的传说。过去土族人把格日利特当作本民族的祖先来崇拜。
汉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所部蒙古军曾来西宁一带的记载。当时互助县属西宁州治,可与传说印证。明代安定卫的蒙古人受到攻击,迁至今互助土族自治县。至于霍尔人,原是藏族对居住在西藏北部以及西藏以北地区的游牧民的泛称。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近代则已专指土族而言。互助县土族地区的合尔郡、合尔屯、合尔吉、贺尔川等地,传说是因为居住着霍尔人而得名。据研究,土族传说中的霍尔人很可能就是吐谷浑人。这与民和县境内的土族人自称“土昆”(音吐浑)相合。当然也有人认为霍尔是胡儿一词的同音异写法。源于吐浑、西夏、契丹、蒙古和匈奴部落中的邀濮,即辽金时期的阻卜和蒙古是主要部分。这就把土族的族源推溯到更早的时期了。但是趋于统一的认识是:以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为主体,在以后吸收了部分羌、党项、藏、蒙古、汉等民族成分形成发展而来
互助土族自治县标志---明鼓楼
一、互助旅游资源之---自然旅游资源
互助土族故土园内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生态环境、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具有很强的吸力和
被开辟为国家森林地质公园的北山景区、以山光水色取胜的南门峡风景区、还有湟北诸寺之母—佑宁寺、以龙泉和歌会著称的五峰寺、千仞绝壁上的白马寺、古朴醇厚的土族民俗等,构成了一幅西部最具魅力的名胜画卷,常令人梦牵魂绕。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互助土族故土园。
互助境内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从西宁一踏入互助就会看到花茂柳绿、景色迷人的河湟风光。在县城威远镇西南部便是汇集土族民俗、自然风光、历史古迹等景观的古城村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威远镇西北有五峰寺山和南门峡自然风景区,东北有约占全县总面积三分之一的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东面有东沟、丹麻、五十、松多等地众多自然景观,这些构成了一幅集河湟风光、高山牧场、森林画廊、峡谷地貌等有机结合的土乡自然画。
互助土族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北部的青石岭和冷龙岭之间,距自治县首府70公里,距西宁市110公里。森林公园内植物资源有千余种,已定名的高等植物有981种,被誉为“青海高原上的植物王国”。主要树种有青海云杉、油松、祁连圆柏、杨树、桦树等。灌木有小檗、忍冬、蔷薇、卫茅、枸杞、沙棘、金露梅、杜鹃等,其中有许多珍贵著名的花卉。公园内林间草丛中栖息着190余种野生动物,其中兽类42种,鸟类139种,鱼类14种,列入国家一、二类野生保护动物的有35种,如狍鹿、猞猁、棕熊、岩羊、麝、水獭、狐狸、雪豹、马鹿和蓝马鸡、雪鸡、环颈雉、石鸡、金雕等珍禽异兽。森林公园由元甫达坂、浪士当、卡索峡,扎隆沟和下河峡五个景区组成。旅游区内有古刹天堂寺和甘禅寺。天堂寺有千余年的历史,其学风严谨,文物收藏颇丰,为西北地区名寺之一。旅游区内旅游服务设施齐全,是消夏度假、休憩疗养的理想之地。
佑宁寺
原名郭隆寺,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南龙王山南麓,距县城30公里,距西宁市60公里。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在历史上曾涌现出大批在海内外享有声誉的高僧哲人,被宗教界公认为佛学研究圣地,其影响曾一度超过了塔尔寺。由于它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国内外信士、游人慕名前来朝觐参观者络绎不绝。山下河谷地带,居住着民风纯朴的土族同胞,使宗教文化、自然风光与土乡风情融为一体,是青海省一处很有吸引力的旅游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