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老南通聊“小城往事”.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老南通聊“小城往事”.doc

上传人:ying_zhiguo01 2015/6/2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老南通聊“小城往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老南通聊“小城往事”
五代时期,“通州城”建立,淮河之南、长江下游之北、黄海西岸,这座城的地形、地貌与现今我们所见的南通截然不同,它曾是一大块滩地,经常被海水淹浸着,季修甫称它为“泽国”,后因涨沙冲积成洲。辛亥革命后,“通州城”改名“南通”。
通州城曾有三座城门,南门、西门、东门。南门江山门,也称澄江门,城外有许多“叫花子”,所以人们也叫它“叫花子南门”;西门来恩门,也称朝京门,城外官商云集;东门宁波门,也称天波门,城外水祸多。三座城门各有瓮城,所谓瓮城,就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在城门外,或是城门内侧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城门上设有戍门,所谓戍门,就是防守之门。季修甫回忆说,通州城很小,少年时他曾登上三座城门和戍楼,环城跑一周,快些不足一小时。
南通流传着“通州无北门”的说法,孙模不认同这一说法,他告诉我们,实际上南通曾有北门,与南、东、西门为同一时期所建。后来因为北门地处偏僻,并且常有窃贼出没,便设置了“壮健营”来镇守。150年后,一知州将北门填塞,将壮健营改为玄武庙,也就是北极阁,即今通中操场东北之石驳土台,至此,北门才消失。旧时,人们对于城址的选择非常考究。以狼山为定点,再在正北方向上选定城中的中轴线,北极阁正在这根中轴线上。孙模曾登上北极阁,站在主殿之南,北不见五山,站在主殿之北,南不见狼山,果然在一线之上。
后来,为防范倭寇,南通又增筑新城,添设一南门、两“便门”。孙模回忆说,这两座便门在新城东西两面与旧城相接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人民公园桥和文化宫桥北。它们还被称为“掖门”,因为它们的位置正处于东、西城居中臂腋的位置上。由此看来,南通曾经有七座城门。
1921年,南通县自治会议定拆除东、西、南三面城墙和瓮城,只保留三座城门,其中东城门南有一段城墙,因上面有振秀亭而未拆。1928年,南通县教育局受委托拆除北面城墙,以充教育经费,唯留下北极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新南通建成,东、西、南三座城门被拆除,城门土用以填塞腐臭不堪的市河,城砖用以建筑下水道。振秀亭和它下面的一段城墙也在1956年才拆除。
季修甫回忆,南通曾有三座望江楼,南门望江楼、西门望江楼、东门望江楼。南门望江楼在如今新城桥的北侧,新城桥仍在,但南门望江楼踪迹全无;东门望江楼在东门湾子头以内,就是如今的“望江楼小区”;西门望江楼在孩儿巷西面,解放后拆建马路时拆去。
季老尤记得东门望江楼,它是由一段城墙和城墙上面建的一座三楹大屋结合而成的,城墙中间有一个园顶的城门洞。东门望江楼仅有十多米高,长也不过二十多米,一面是用城墙砖铺成几十级的阶梯,斜斜地通到城墙上。城墙上还有“堞”,用以窥视敌情、释放箭弩,这样的小洞在北方的长城上依然存在着。至于东门望江楼上,长江水情与堤岸情况一览眼下。南通市第一中学大门西首所留的银杏是西望江楼前庙宇的遗物,而东望江楼从现存的巷名中可以找到它的位置。
伫立于通城东南濠河畔的文峰塔已存在了近三个世纪之久,但塔的主体结构尚好,是濠河目前现存体量最大的古建筑。这座
塔因“补山水之形胜,助文风之盛兴”而建,青铜瓦,白墙红柱,仿楼阁式。砖木结构,五级六角,内设扶梯,外有护栏。飞檐翘脊,饰以龙首、仙人、走兽。塔身砖砌,每层塔门四隐四现,上下交错,六角攒尖顶,塔刹细长,上有相轮七重,腰檐伸出较长,檐角向上反翘,古朴优美。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