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内科学知识点辅导:血液系统疾病(缺铁性贫血).doc

格式:doc   大小:49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内科学知识点辅导:血液系统疾病(缺铁性贫血).doc

上传人:pppccc8 2018/7/21 文件大小:4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内科学知识点辅导:血液系统疾病(缺铁性贫血).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内科学知识点辅导:血液系统疾病(缺铁性贫血)
概述
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 anemia)是因体内贮存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贫血。其特点是骨髓、肝、脾等器官组织中缺乏可染性铁,血清铁浓度、运铁蛋白饱和度和血清铁蛋白降低,典型病例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本症是贫血中最常见类型,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发生于各年龄组,尤多见于育龄妇女及婴儿。钩虫病流行区特别多见,程度也较重。
铁的代谢

①血红蛋白占67%;②%;③酶及辅酶少量;④贮存铁占29%。

①食物,每日摄入10mg~15mg铁。
②吸收每日吸收约1mg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吸收,胃酸和维生素C可促进铁吸收。
、利用和贮存[铁代谢的循环示意图]
①转运铁与血浆转铁蛋白结合后转运。
②利用主要合成血红蛋白。红细胞破坏后被释放出的铁可被重新利用。
③贮存贮存于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内,主要以铁蛋白形式贮存(临床常用铁蛋白测定来衡量铁的贮存量)。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为主要病因,见于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其他(尿血、溶血等)。

见于婴幼儿、妊娠及哺乳妇女、青少年生长发育期,尤其多见于偏食者。

胃大部切除后、萎缩性胃炎、慢性腹泻等疾病易致铁吸收不良。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与贫血程度和起病缓急有关。患者除有一般贫血症状外,尚有与组织缺铁和含铁酶活性降低有关的症状。如患者可出现行为异常、烦躁、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儿童尤其多见。部分患者(多为儿童)可有嗜食泥土、石屑、生米等异食癖。严重缺铁性贫血可致粘膜组织变化和外胚叶营养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