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浅谈设疑导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设疑导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doc

上传人:ying_zhiguo03 2015/6/2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设疑导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设疑导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把学生真正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传统的生物教学,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得”。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生物教师认同和确立了新的教学观,变“如何让学生学会”为“如何让学生会学”,便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老师是主导”与“学生是主体”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发散其思维,这也并不会排斥或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这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完全取决于其主导水平的高低。但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设疑”以“导学”,而非“讲授”。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此略作探讨。
一、设疑导学法的主要类型分析
设疑导学法的类型和方式有很多种,从知识运用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升华,“温故”而“知新”。如在讲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设问:
“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是由哪几个结构组成的?每个结构上分布有哪些物质?及其功能是什么?”,由此,就可以将叶绿体的结构与光合作用联系起来,在复****旧”知识的同时也,也更深层次的理解了“新”知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某些生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某些生命现象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之处,认识生物组织以及生物现象的本质特征。在高中生物课本里,不同种生物中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和组织,同种生物有联系的不同的生命现象或生命活动等都适合于纵横比较型设疑导学。例如,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在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有什么异同?如此对比,既复****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同时也会使学生对生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分类归纳型设疑导学,就是将同类型同性质的知识纵横勾连贯穿在一起,以便把分散各处的相关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讨论分析,从各角度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归类比较,扩散思维,从而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如:真核细胞中的细胞器(课本上列举了8种),在这节内容要结束的时候可以提问:这八种细胞起中,哪些是单层膜结构?哪些是双层膜结构?哪些是无膜结构?在一个绿色植物细胞的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一个CO2分子从叶绿体内扩散到细胞外共穿过了基层膜?
。中学生物教材概括性强、语言叙述简单扼要,加之生命科学是不断创新发展的,如果教师仍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势必使教者枯燥无味,听着无趣。所以教师自身应与时俱进,时刻关注生命科学的研究动态,及时更新知识,并用于之于教学。这样才能提出更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指导学生多思善
“疑”,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上述类型和方式,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有机结合,综合运用,这样方可发挥出最大效能。
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地进行设疑
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贵在设疑。但应根据每堂课的具体情况设疑,不能随心所欲。一般而言,合适的“设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