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书贵有古
【内容摘要】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以古意最为可贵,但要处理好临帖和创作的关系却绝非易事,要借古开今,古今并重,创作更注重的是古意,而不是对古人作品的生搬硬套,重其形而轻其意。当今创作在推陈出新的同时应不失古意。
【关键词】书法古意度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书法艺术历来崇尚古意,但要处理好临帖和创作的关系却绝非易事,书法作品要体现出古意,首先要练好临摹基本功,然后把握好度、贴近古人,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机械化地创作,这样的作品缺少情感的流露。
一、“古”之含义
1.“古”的本义
“古”是与今相对的,具有真挚淳朴之意,也特指先哲的遗典、道统,古代的典章和文献,还有古代的意思,例如远古(遥远的古代)、古字(指隶书以前的古代文字)、古贤(古代贤人),又如:仿古、考古、拟古、怀古。
“古”的含义
带有古意的书法作品应是质古的,古拙的,古朴的,韵味深厚的。古即传统,有古非复古,书贵有古即书重传统,重其古精神,笔古其意,高古之风,即书贵有传统。
西晋末年的“东晋南迁”改变了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这使得当时中国书法的中心由中原地区转移到了长江流域。从此,书风为之一变,这一变化当以“二王”所创的“新体”为标志。从书法的审美风格来看就是前者为“质”,后者为“妍”。东晋之后“二王”所创立的相对于魏晋以前“质”而呈现出“妍”的书法审美书风,一直处于中国古代书法史的主流地位,对中国古代书法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的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
我们研究各朝代书家发现,只要是成功的书家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这样的规律:走向“古质”,走向篆隶。直到现代,我们仍然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强调这样的规则:在书法创作中,如楷书,我们要求参入隶意来增强楷书的古朴,所以在取法上也是一些多有隶书意味的作品被重视,如王羲之、钟繇的小楷,以及魏碑和唐褚遂良的楷书等;创作草书,我们会于自觉和不自觉中要求吸收章草的用笔和结体,这同时也是为了增加古意。雄浑的张迁碑、苍茫的西狭颂、宏伟的自叙帖无一不是具有古意的书法作品。
然而,此古非彼古,一部分书法作品也要注重线条的质量,例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的刚劲、有力、大气、潇洒令大多数人所敬仰,作品刚劲有力的线条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书贵有古的古,是说当今书法创作在推陈出新的同时应不失古意,而此处的骨则是指书法线条的质感、有骨力。仅一字之差,却相差甚远。
二、借古开今
创作是一种综合性的表达,它不是机械地拼图。这要求作者把笔法、结构和章法协调组织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因此,这对我们临摹作品有巨大的提高,在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古意,也就是要求我们要融会贯通,贴近古人,但不能照搬照抄,要把握好度。
在创作中要有创新精神,我们对于书法的学习首先从临摹开始,但临摹只是学习的一个方法,而不是最终目的,学习书法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从而创作出书法作品。那种只知模仿但不知提高的人历来被人们称为“字奴”。黄庭坚是北宋著名书法家,“入则重规叠矩,出则奔逸绝尘”是他较为具体的书法创作宗旨,是对书法创作所达到的最高艺术境界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