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读鲁迅作品心得
08对外汉语1班 0809600114
最近一直在读鲁迅的东西,从他的小说、故事新编到杂文,我深深地被鲁迅先生先进的思想观点所吸引,他总是能够以犀利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的诟病,即使将他的这些言论适用于当下也仍不觉得过时,以至于我强烈地渴望将他的作品一饮而尽。
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对当时的整个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生在苦难中的国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然而他仿佛又是一个站在历史潮流之外的一个旁观者,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眼望穿了所有的历史,冷眼相看着在滚滚波涛中挣扎着的我们,我们的挣扎在他看来只是自作聪明的徒劳罢了。因此我在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有一种我们深处同一时代的错觉,他在一百年前所讽刺所揭露的很多问题在今天仍是如此,他所痛恨的国民劣根性仍然在这片土地上大行其道,是社会太顽固还是鲁迅先生对社会太过苛刻呢!
在一个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时代里,醒着的人是最痛苦的。何况是像鲁迅这样太过清醒的人。任何事情都被他看的如此透彻,就连充满浪漫情怀的爱情在他的笔下也变得如此的理性。“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是《伤逝》里的主人公涓生在经历了生活和爱情的斗争之后作出的选择。他们的爱情也算开始的轰轰烈烈,然而最终他们的爱情还是被残酷的生活埋葬了。我始终认为鲁迅笔下涓生对子君的爱情是真的,他愿意为子君与几个朋友绝了交,只是生活需要的并不是不顾一切的激情,而是甘于平淡的那一份泰然和面对困难时的不离不弃。涓生始终无法忘却翅子的扇动,当爱情归于平淡之后他那颓唐了很多的翅子却依旧渴望飞翔。所以我认为涓生抛弃了子君实质上是生活抛弃了爱情。当一个人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系的时候,他还可以拿什么来供奉爱情,此时爱情之于他只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压得他无法喘息。就如鲁迅的故事新编《奔月》里的嫦娥,她偷食了后羿的仙药独自飞升至月宫,在爱情与生活的博弈中,她和涓生做出了相同的选择。鲁迅笔下的爱情是现实的,然而却是普通老百姓的真实写照,每天只问柴米油盐酱醋茶,不问爱情为何物,这就是生活。
当我看到鲁迅的《铸剑》和《我们怎样做父亲》时,我被鲁迅先生的观点强烈震撼到了,他向国人思想中的根深蒂固人伦道德标准发起了挑战。生长于莫干山边,我是从小听着干将莫邪的故事长大的,对于眉间尺为父报仇这一环节从未觉得有什么不对。在看《铸剑》时我始终揣测不出鲁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讯息。然而当我接触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思想,再去回顾《铸剑》,一下子我就觉得豁然开朗。维系父母与子女的纽带本该是纯自然的爱,而非由人伦纲常编织起来的枷锁。长辈希望孩子过得好,那么就该以孩子为本位。而在《铸剑》里眉间尺就是他父母的一个复仇工具,因此即使牺牲性命他也要实现为父报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