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1994年—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docx

格式:docx   大小:224KB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1994年—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docx

上传人:luyinyzha 2018/7/25 文件大小:2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994年—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994年到2012年中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览表
时间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1994年—1997年
适度从紧
适度从紧
1998年—2003年
积极
稳健
2004年—2007年
稳健
稳健
2008年
稳健
从紧
2009年—2010年
积极
适度宽松
2011年—2012年
积极
稳健
1998年以来,在如何刺激经济增长的问题上,政府对财政政策颇有依赖,并且因为宏观数据上财政支出和GDP的变化趋势相似,很容易证明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是存在的。不过,在没有分离出经济增长的各种影响因素各自的贡献之前,做出这种推测为时尚早。考虑到政府的工作效率较低、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等事实,即使存在财政支出的拉动作用,这种作用也要大打折扣。
所幸的是,经过近几年的理论争论和实践检验,政府在采用财政政策方面日趋成熟。从项怀城在今年人代会上所作的财政预算报告中可以看出,尽管仍然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基调,但和以前年份有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突出了公共财政建设这一主题,通过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运用预算和监督的强化来规范政府的财政行为;2)社会公平方面的调节力度大大增强,按照预算,今年中央财政共安排社会保障支出86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01年增长28%,大大超出总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3)把调动地方积极性摆在重要位置,一方面,通过绝大多数企业所得税和全部个人所得税的五五分成,预计今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另一方面,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力度,1180亿元用作工资性转移支付。
假定政府能够贯彻这一预算案,那么可以说,今年的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方面会比往年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按照官方的统计数据,%,而几个物价指数均同比下降,其中CPI同比下降1%,RPI同比下降2%,%。由于1月份是元旦过后,接下来就是春节,从消费的角度看,总需求的可能增长并没有拉动总体物价水平。对比流通中的货币量,%,而M1累计同比增长了 %,M2累计同比增长
%。可以推测,过节效应附加预期因素并未对居民的储蓄产生多大影响。两类数据综合分析,可以知道国内需求不旺仍是今年的头等难题。%%,对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贡献,但考虑到美国经济的复苏苗头被小布什的选举政策对冲,对我国出口的拉动就很有限,而且一系列的贸易纠纷会对过去的大宗出口商品有大计,可以预见进出口对今年经济增长的贡献会和去年持平,至少不会偏离很多。剩下的还是国内需求。发行1500亿长期建设国债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也不会高于去年。因此,如果说今年财政政策和去年有所不同的话,就是要看社会保障支出和转移支付两大块了,两块加起来共有2040亿元,比长期建设国债还多出500多亿。由于转移支付主要用于工资性支出,而社会保障支出也是满足部分低收入者或失业者的最低生活支出,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的数据,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消费性支出占人均年可支配收入80%左右,即使按70%计算,也有1400亿的消费需求来自财政预算。这是比去年有力度的地方。
下面我们将对我国自1994年到2012年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背景、具体措施做个简单的回顾,并对相应搭配产生的效果做了一定的分析。
1994年—1997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宏观经济背景
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了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国家相关部门往往采取“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下子陷入过冷。这种热与冷的转换,好像是快速行驶中的急刹车,经济过热是消除了,但又面临着如何启动经济的问题。热与冷的骤然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