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散文中明月意象的诗性特征
内容摘要:意象用于诗歌意象之外也可以分析散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散文成就卓越,本文通过分析石评梅、丽尼和苏青散文中“明月”意象的生成过程考察散文的诗性精神,探索现代中国散文的独立文体品格。
关键词:散文意象明月
意象一度作为诗的专用术语,但用于其他文体研究中,则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意象具有复杂的内涵特质。考察中国诗论发现,“意象”的生成离不开物象:“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物象是客观物,是“意象”的基础。其次,生成于上的“意象”审美内涵随“意”而变,不同的诗性思维关照相同的物象,如明月。产生不同“意”的“象”,所谓“物象有限,意象无穷。”意象离不开作者的情感与意识加工。意象的分析需在文本语境中才能得其“意”。在散文创作中,意象的生成也离不开文本语境。在文本语境中分析意象的生成过程可以考察相同意象的不同诗性特征。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散文创作蔚为大观,白话文散文在艰难创新的同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第一次在千年禁锢中走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的文学家带着他们各自“以生命的血书写”的作品纷纷走上文坛。文学的最高精神是诗性,散文也不例外。生命各迥异,境界有大小。石评梅、丽尼和苏青三位以血泪书的作家写出了具有不同诗性特征的“明月”。作为物象的
“明月”在不同诗性思维的关照下、不同的文本语境中产生不同的审美内涵,形成具有特色的“明月”意象:“客观存在的月亮只有一个,诗中出现的月亮千变万化。”从“明月”意象中考察其不同的诗性特征,把握作者与时代的诗性精神。本文旨在通过具体分析三位作家笔下“明月”意象的诗性特征,考察其散文中体现的时代精神,恢复三轮被埋没的“明月”应有的光彩。
“明月”
在浪漫思潮澎湃的“五四”时期里,人生往往比传奇更加有传奇性。具有民国四大才女之名的石评梅年仅韶华就结束了短暂、浪漫的传奇一生。“她的遭遇太驳杂,所以形成了她一种悲哀的人生观,因之她赞美死,她诅咒生。”人生经验在石评梅的散文中以“濡泪滴血的笔锋”呈现。
“黯淡的天幕下,没有明月也无星光,这宇宙像数千年的古墓”神秘性的悲剧色彩氛笼罩整篇《墓畔哀歌》。开篇,春日的朝霞和冬的残梦、残月和孤坟、枯颜与姣容、白头翁和红颜少年等物象在作者意识与情感加工下形成真实与虚幻交叠的物象群,为“明月”意象铺就了如梦如幻的大语境。《墓畔哀歌》是悼亡爱人与青春之作:“谁知道青春的残蕾已与你一同埋葬。”接下来,石评梅表达对往昔爱情的忠贞不渝,对人世艰辛的深切痛感:“我的心是深夜梦里寒光灼灼的残月”于是,明月在历经世事之后变成“残月”,但却不能舍弃爱情:“残月照着你的墓碑,湖水绕着你的坟,我爱,这是我的梦,也是你的梦。”可怜爱人已经死亡,青春已经破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的感情已经受创:
“我的心是深夜梦里,寒光闪烁的残月。”“明月”是见证一切的第三只眼睛:“我们无语,心海的浪波也只有月儿能领会”“明月”物象中涌动着哀怨凄绝的伤感情绪,在浓厚诗意情绪与意识加工下的“明月”不再只是“唤起具体心理表象的文字符号,构成本文的基本素材”的语象或是“由具体名物构成的语象”的物象,而成为审美语境中的特殊“意象”。“明月”照见“两人梦想未来——梦碎——一人做梦不愿醒”的现实时间,通过“明月/残月”的生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