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状语要点:普通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作状语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贾谊《过秦论》)
君臣固守疆土,暗中窥探东周王朝的虚实,怀有像卷席子一样卷起天下、像包包裹一样包揽整个世界、用口袋装进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野心。(可按互文翻译为“有统一天下的野心”)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
天下的人,像云块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响应着,带着粮食像影子似的跟从(陈涉)起事。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见。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颇为普遍。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见。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颇为普遍。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单独作状语,它通常跟介词结合,组成介宾短语,才能作状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
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
、情状
以作为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特征,来描绘和修饰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情状。通常翻译成“像……一样(似的)”。例如: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项伯)不时用自己的身体张开翅膀似的遮掩住刘邦
②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没多久,一只狼干脆走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坐在(屠夫)面前。
、情状
以作为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特征,来描绘和修饰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情状。通常翻译成“像……一样(似的)”。例如: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项伯)不时用自己的身体张开翅膀似的遮掩住刘邦
②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没多久,一只狼干脆走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坐在(屠夫)面前。
把甲(动词支配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乙(用以修饰动词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一般可翻译作“像对待…一样地”或“把…当作”。例如:
①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款待他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张溥《五人墓碑记》)
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作仆役来使唤
把甲(动词支配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乙(用以修饰动词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一般可翻译作“像对待…一样地”或“把…当作”。例如:
①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款待他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张溥《五人墓碑记》)
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作仆役来使唤
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用”、“拿”、“当”等,构成“介宾短语”。例如:
①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马中锡《中山狼传》)
狼,快离开!不然,我就用拐杖打死你
②叩石垦壤, 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碎石开土,用畚箕(把土石)运送到渤海边上
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用”、“拿”、“当”等,构成“介宾短语”。例如:
①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马中锡《中山狼传》)
狼,快离开!不然,我就用拐杖打死你
②叩石垦壤, 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碎石开土,用畚箕(把土石)运送到渤海边上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在哪里”产生。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在”、“从”等,构成“介宾短语”。例如:
①卒廷见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终于在朝廷上(按礼节)接见了相如
②草行露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在荒草丛中行走,在露天里息宿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在哪里”产生。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在”、“从”等,构成“介宾短语”。例如: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