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谁的“物是”和“人非”.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谁的“物是”和“人非”.doc

上传人:wuxwivg046 2015/7/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谁的“物是”和“人非”.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谁的“物是”和“人非”
我时常在想,有时候向往穿越是因为羡慕古人。
毕竟,在那个长袖青衫鱼雁传书的年月,有着最悠长的月色与思念。
中国人对古典情怀有着许多共同体验,可以经得住时间的沉淀,特别是中国文人大抵都有一份伤感的通性。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很多意象都凭借着永恒的魅力和莫名的伤感,长久地对应着人们的愁怀。
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永恒力量反衬出人类生命历程中的缺憾和惆怅。对于一些经典意象,我们都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就是它一定要透着淡淡的伤感,一定要有一种无可奈何。
对于生命的感慨之所以可以经久不息,就在于真正的经典不只是对自己悲苦的长吁短叹,而是从个人上升到整个人类,甚至整个宇宙。
张若虚便是以此得到了“孤诗压倒全唐”之誉。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高三时学这首诗的时候,就觉得这首诗好。因为强烈的生命感和宇宙意识扑面而来,把个人的愁绪上升到了对宇宙和世界的探求。
其实李白也有类似的句子:
“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曾经照今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物是。人非。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翻看古人轶事的书籍,看到他们经常好好过着日子突然就跑山里当隐士去了,为什么要到山里呢?因为自然界的山水可以让人体会到自我的渺小,而这种渺小,才是人类最初的感受。
人们在感受相对永恒的事物时,总会产生苍凉之感。月亮永远是月亮,但是人是会消失的,不然就是妖精。
物是。人非。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简直是经不住似水流年,逃不过此间少年。
又恰似那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不知愁的***何故见到杨柳就开始后悔了呢?
这杨柳,去年是谁陪着来看的?柳色还是青青,可惜人已经不在眼前了。
物是。人非。
我常常在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倘若有一天,一对故人在街角重逢,街边的一家他们曾经常光顾的小店里传来了音乐,一定不是贝多芬的《欢乐颂》,也不是周杰伦的《双截棍》,而是陈奕迅的《十年》。那他们要说点什么呢?
“啊,原来你也在这里。”
接下来呢?回忆过去,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然后就是沉默,不是没话说,而是想说的很多,但经历了时间以后,一些话已经在见面的时候被风干了,于是只能故作轻描淡写地笑笑。
年少时,我们因谁因爱或是只因寂寞而同场起舞?沧桑后,我们因何原故寂寞如初却宁愿形同陌路?
十年,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了吗?
或许百年是过去,千年是史书,唯有十年,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它带给我们的滋味谁都懂得,这份真实感受过的沧桑更能引发我们的同感。
否则,徒叹“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却只落得“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境遇。
这两句话大概就是高度浓缩了我们的生命过程,它将永远带着我们朝前走,回归过去根本是不可能的。
喜欢的很多歌词,都有那么几分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但事实上那种设想的场景明明没有经历我却感同身受。
庐州月光梨花雨凉,如今的你又在谁的身旁?家乡月光深深烙在我心上,却流不出当年泪光。
如果眼泪流成了水,痛的还是自己的心么?
家乡的月光,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