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三国人物评述.doc

格式:doc   大小:41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三国人物评述.doc

上传人:plm860108 2018/7/28 文件大小: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三国人物评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三国人物评述
 
善谋势者得天时
——论曹操
 
曹操得天时,这是三国时代的大贤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中对曹操所作的定评。天时者,机遇也。得天时,即抓住了机遇。机遇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人人可得而用之。然三国时代的机遇只有曹操把握得最好。其诀窍何在?笔者以为是善谋势也。
 
一、敢为人先,运讨卓之势
 
东汉末年,宦官弄权,朝政日非。西凉刺史董卓乘大将军何进与张让等十常侍斗得两败俱伤之机,带兵入洛阳,招诱已死的何进部下之兵,尽归掌握。而后废孝灵帝,立九岁的刘协为汉献帝,自为相国,带剑上朝,并鸩杀孝灵帝和何太后,纵兵在洛阳城郊奸***掳抢,滥杀无辜,使本已岌岌可危的汉室江山进一步陷于深重危机之中。曹操这时在朝廷还只是一个小小的骑都尉。但从司徒王允那里看到众官为社稷之危大哭,敏锐地看到讨伐董卓是众望所归,便挺身而出向王允自告奋勇承担诛卓重任。曹操首先是持刀至相府行刺董卓,失败,被董卓悬赏千金通揖追捕,遂逃回老家河南陈留,得巨富卫弘资助,竖起搜集义兵讨伐董卓大旗,发出矫诏,驰报各道。渤海太守袁绍得矫诏后,最先引兵三万来与曹操会盟,操作檄文布告天下,首倡共兴义师,会集洛阳讨伐董卓,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发出后,共有十七路诸侯响应,兴兵三十余万,投洛阳来。曹操推袁绍为盟主,与董卓手下大将吕布对峙数月,董卓引兵回其辖地陕西,迫汉献帝迁都长安,一把火将洛阳宗庙、宫室、民宅焚为废墟。曹操建议追董卓,袁绍及众诸侯却各怀异心,不肯轻动。曹操单独引兵追击,大败于董卓部将吕布、李催、郭汜,从袁绍处借得的万余军兵只剩五百余人,逃回河南老家。
讨董卓是曹操一生事业的起点,虽然以败告终,但曹操审时度势的超群才能已初露锋芒。
曹操运讨卓之势,其意义有三:
第一,树立了敢作敢为为国除害的形象,确认了“安天下”的道路。曹操素有大志,少年时便有“汉室将亡,天下将乱,安天下者,舍我其谁?”的自信。及至参加了***黄巾起义和参与诛董卓行动之后,他才看到汉朝四百年江山,维护统一和兴复朝廷仍是人心所向。只有在朝廷树立自己匡护社稷的能臣形象方能有大的作为。因此他能在群臣一片哭声中有只身入相府行刺董卓之举。曹操的登高一呼和敢作敢为,使朝廷忠于汉室的大臣深信其“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的“鸿鹄之志”。车骑将军朱僬因此两次向朝廷保荐曹操。中弁县令陈宫在捕获本属朝廷钦犯的曹操之后,不仅未解送京师,还亲释其缚,弃官挂印,与操一道逃亡。而曹操从行刺告败,东躲西窜这段经历中也看到为朝廷当忠臣义士,捐血肉之躯只是匹夫之勇而未得时势之利,因此在逃亡中便认定了两个要点:一是要以皇帝的假诏号令天下;二是要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对付董卓。在诸候讨卓这一军事行动中,曹操算不上一路诸候,但操拥有自己的私人军队却是从这次参与讨卓开始。夏候淳、夏候渊、曹洪、曹仁等追随曹操一生的大将也是这一次才聚集起来的。讨卓诸候作鸟兽散,曹操大骂:“竖子不足与谋!”由此看到自己没有实力,想倚重别人的实力,终究是只有虚名而无实效。从此曹操不再对求虚名招实祸的朝政感兴趣。不再过问董卓之事,也不再当为朝廷奔走串联的社会活动家。他回到老家河南在袁绍手下任东郡太守。招纳贤士,精练军兵,埋头积聚自己的实力。两年之后,突然以强劲的实力派人物形象出现在纷争的乱世之中。
第二,看到了军事割据的必然趋势,萌生了削平诸候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