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docx

格式:docx   大小:467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sxlw2018 2018/7/28 文件大小:46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 经纬线和经纬度
①经线与经度:连接南北两极的线。经线有无数条,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 °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经度的最为180°。
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都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这两条线东西经相反,度数之和为180°),任意一个经线圈都可以平分地球
②纬线: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纬线也有无数条,到两极等距离的纬线叫0°纬线(又叫赤道),纬度的最高度数为90°。
③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W和160°E
东半球:20°W——0°——160°E
西半球:20°W——180°——160°E
(2)经纬线的特点:
名称
长度
形状
指示方向
备注
纬线
不等

东西
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极点为特殊纬线
经线
相等
半圆
南北
地球仪上赤道长为经线长的2倍
(3)特殊经纬线:
名称
分界线
(1)东半球范围:20°W以东到160°E以西
(2)回归线之间为热带,极圈以内为寒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为温带
(3)低纬度地区0°—30°,中纬度地区30°—60°,高纬度地区60°—90°
南北半球
赤道(0°纬线)
东西半球
20°W和160°E经线
五带
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高中低纬地区
30°、60°纬线
(4) 经纬网及其判读方法
①经纬网判断方法: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经度向东增加是东经(E),经度向西增加是西经(W);以赤道为起点,纬度向南增加是南纬(S),纬度向北增加是北纬(N)。
②注意:(经度从左往右增加为东经,从左往右减少为西经,纬度向上增加为北纬,向下增加为南纬)
③东西半球判断方法:经度少于20°在东半球;经度大于160°在西半球;经度大于20°少于160°看字母,E为东半球,W为西半球。
④分界线上的点不归入任何一个“半球”,如赤道上的点既不在北半球,也不在南半球。
3、识图:
(1)特殊纬线:①赤道、②北回归线、
③南回归线、④北极圈、⑤南极圈。
(2)地球五带:⑥热带、⑦北寒带、
⑧南寒带、⑨南温带、⑩北温带。(3)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⑥、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⑦、⑧、四季分明的是⑨、⑩。
经纬网定位
定位(纬度,经度)
定向同一经线——正南正北方向同一纬线——正东正西方向
度数向北增大——北纬(N) 度数向南增大——南纬(S)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E),度数减小为西经(W)
第二节:自转与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
1、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地轴‚方向:自西向东ƒ周期:一天
2、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东边时间早于西边)
昼夜现象产生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地球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运动形式
运动中心
周期
方向
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转
地轴
一天
自西向东
昼夜更替、时差
公转
太阳
一年
自西向东
四季变化
二地球的公转
1、公转的特点: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
ƒ轨道面:黄道(°) ④公转的重要特征:(倾斜)指向北极星附近
2、公转5种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N—°S之间移动)
②四季的变化(春3 4 5 ,夏6 7 8,秋9 10 11,冬12 1 2)
③昼夜长短变化
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夏至太阳最高影子最短,冬至太阳最低影子最长)
⑤五带的划分:热带(°N—°S)、南温带(°S—°S)、北温带(°N—°N)、南寒带(°S—90°S)、北寒带(°N—90°N)
(热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南北寒带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南北温带四季分明,既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划分的依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1)公转示意图及两分两至(以北半球为例)
比较项
时间
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
夏至日A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昼长于夜
秋分日B
9月23日前后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日C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昼短于夜
春分日D
3月21日前后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同一地点:一年中离夏至日最近白昼时间越长;
(3)影子长短变化规律:同一地点:夏至日影子最短,冬至日影子最长;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1、地图三要素:(1)比例尺(2)方向(3)图例
2、比例尺公式图上距离
比例尺=————(注意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