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真假谜团《功甫帖》.doc

格式:doc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真假谜团《功甫帖》.doc

上传人:mfhrekp299 2015/7/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真假谜团《功甫帖》.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真假谜团《功甫帖》
一件传为宋代苏轼所写的《功甫帖》在这个新年注定成为一桩纷纷扰扰的新闻。它的一波三折折射出文物鉴定之难、国有文博机构的责任模糊以及拍卖市场操作规范的不完备等诸多问题。此外,可能还牵涉深不见底的利益关联,只是盖子至今尚未掀开。
风波前传
、、书“苏轼奉别功甫奉议”九字的书法,(约合人民币5037万元),买下它的人是上海大收藏家刘益谦。一如这位早年靠股票发家的富豪这几年一贯的做法,他在3个月后爽快地付了款,并盘算着把《功甫帖》运回上海,陈列到妻子王薇打理的龙美术馆。当时,这次购买就引来了媒体围观,并有人将之称为“国宝回流”。按照相关规定,《功甫帖》从美国入境可能需要缴纳1000多万税金,但由于将公开展出等原因,此作先行进入上海自贸区,暂时免去了相关税金。
与很多艺术圈内收藏家的隐蔽低调相比,刘益谦从来不惮于在拍场上买下最高价位的艺术品,并与一些艺术媒体保持频繁互动。然而,这一次,新闻媒体给他带来的不再是人们的注目和艳羡,而是一连串猝不及防的尴尬。这位拥有一个顾问团队,素来在艺术品市场战无不胜的金主第一次在公众面前遭遇了滑铁卢。
有关《功甫帖》事件更深层次的发酵起源于2013年12月21日的一篇报道。那天,《新民晚报》刊出题为《拍自苏富比的被指伪本》的整版报道。该报记者对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三位研究员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做了采访。在报道中,三位研究员一致认为:刘益谦从纽约苏富比购得的《功甫帖》系人在晚清用
“双钩廓填”之法制作的伪品,并非苏轼原迹。“双钩廓填”在唐宋时期主要用来保护原迹,临摹学****到了晚清,则成为坊间作伪、制造书法赝品、欺世牟利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与苏轼《功甫帖》拓本的对比,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认为:拓本书艺水平远远胜于苏富比的《功甫帖》拍品;并经过考证,认为此《功甫帖》伪本钩摹自晚清鲍漱芳辑刻的《安素轩石刻》,其制作时间,约在1820年至1871之间。
据后来相关媒体从业人士和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这篇文章确是博物馆专家主动向媒体沟通。这种对市场行为和民间收藏主动发表意见的行为在上海博物馆历史上尚属首次。传统上,博物馆与市场人士常常刻意保持泾渭分明的姿态。这既是出于对文博从业者的职业规范的遵守,同时,也是避免麻烦与论争明哲保身之法。对于这次的例外,博物馆馆员曾向媒体解释:因为《功甫帖》能够与上海博物馆另一件馆藏赝品《刘锡敕》相互证伪,因此,研究人员是在研究《刘锡敕》时顺带表达。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这件作品将进入美术馆这个公共场所,所以验明正身亦是理所应当。
藏家被动
去年12月21日《新民晚报》的报道甫一发布,收藏圈和文博界就炸开了锅。当晚,几乎每一个与书画拍卖有关的圈内人的微信朋友圈里,清一色是关于这个消息的转发和评论。而刘益谦更是在第二天就开始接受采访,又连发三篇声明。
在声明中,他语带辛辣,或明或暗地指责上博专家向大众媒体捅出新闻的行为。在《我的声明》中,他写道:“在结论得出之前,作为买家我个人愿意保持中立。但是上海博物馆的学术团队对《功甫帖》的研究方式确实也让我大开眼界,仅凭与拓本的比较就得出毋庸置疑的结论,并且连翁方纲的题跋也认为是伪作。”在另一篇《我的困惑与求教》中,他写道:“你们没有选择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