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7
文档名称:

狂犬病防治基础知识ppt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550KB   页数:6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狂犬病防治基础知识ppt课件.ppt

上传人:mkjafow 2018/7/30 文件大小:5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狂犬病防治基础知识ppt课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南京市第二医院
狂犬病-防治
概述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人与所有温血动物均易感,受染动物唾液可含有病毒。人狂犬病主要通过狂犬动物特别是病犬咬抓伤引起,也可由野生动物如狐、狼、猫、豺等肉食兽类传播。美洲地区还通过一种吸血蝙蝠传播。临床表现主要是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流涎、咽肌痉挛,最终发生瘫痪等而危及生命。死亡率100%。
简史
我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左传》上已有记载。东晋名医葛洪,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张仲景等对此病均有描述。公元前322年Aristotle认识到人狂犬病与动物狂犬病的关系。1804年Zink第一次证明狂犬唾液有传染性。真正认识狂犬病的里程碑是19世纪80年代Pasteur等的重要发现并首创狂犬疫苗。1903年Remlinger证实这种病原因子的可滤过性。同年Negri发现狂犬病动物神经节细胞内的特异胞浆内包涵体(即Negri小体)及其在该病中的特征性,使该病的快速镜检诊断成为可能。
简史
全世界除少数岛屿外,均有狂犬病的报道。据WHO估计,每年全世界死于狂犬病的有5万多人。大多在有狂犬病流行的亚、非、拉。在北美和欧洲狂犬病主要限于野生动物中, 亚洲为狂犬病严重流行区,其中印度为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狂犬病流行已久。病犬伤人数已居世界首位,死亡人数仅次于印度而居世界第二位。发病率持续较高的省份多位于南方,北方较少。
病原学
病原学
狂犬病毒于1962年首次在电镜下被发现,一年后,对其形态结构进行了描述。随后在鸡胚组织、神经组织中增殖成为了狂犬病毒,从而促进了对狂犬病毒以及它的生物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特征的进一步认识。
病原学
狂犬病毒属棒状病毒科拉沙病毒属,形似子弹,大小约75nm×180nm,病毒中心为单股负链RNA,外绕以核衣壳和含脂蛋白及糖蛋白的包膜。
狂犬病毒含5种主要蛋白:糖蛋白(G)、核蛋白(N)、聚合酶(L)、磷蛋白(NS)和膜蛋白(M)。
病原学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季***化合物、碘酒、酒精、甲醛、高锰酸钾等灭活,加热100°C、2min可灭活。
病毒耐低温,一70℃或冻干置0~4℃中能存活数年,在中性甘油中室温下可保存病毒数周。
豚鼠接种能分离病毒,也能用地鼠肾细胞、人二倍体细胞等细胞株增殖、传代。
病原学
狂犬病毒是狂犬病毒属的典型种。从感染动物或病人中发现的狂犬病毒称野毒株或街毒株,街毒株经过系列传代称固定毒株。
野毒株或街毒株的特点为致病力强,自脑外途径接种后,易侵入脑组织和唾液腺内繁殖,潜伏期较长。
固定毒株的特点为毒力减弱,潜伏期缩短在1周左右,对人和犬失去致病力,不能侵入脑和唾腺中增殖,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可供制备疫苗。
病原学
分型血清Ⅰ型:为典型的狂犬病毒标准攻击毒株;
血清Ⅱ型:拉哥斯蝙蝠病毒,从非洲分离到,包括6个亚型;
血清Ⅲ型:马可拉原型株,在非洲分离出,包括5个亚型;
血清Ⅳ型:杜文海格原型株,首先从南非分离到,以后从南非和中欧的蝙蝠中分离到,含有8个亚型;
血清Ⅴ型:欧洲蝙蝠狂犬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