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中历史专题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文明史
第一单元先秦(远古~BC221)中华文明的勃兴
【阶段特征综述】
政治上:历经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逐渐确立王位世袭制,创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
经济上:农业经济处于主导地位,新的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逐渐确立,农耕经济逐渐发展,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经济格局;
民族关系上华夏族主干形成,民族融合加快;
思想文化上,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从而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最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通过一系列变法,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统治方式最终得以确立。)
春秋战国(BC770~BC476~BC221)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经济上: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铁器使用,牛耕出现(战国),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纺织业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政治上:奴隶社会瓦解,,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文化上:,道、儒、法、墨成为主要的流派;,私学兴起;《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BC221年~220年)封建大一统
【阶段特征综述】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
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秦朝统一货币等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汉代牛耕普及,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耧车和代田法;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但受重农抑商政策等影响管理严格。
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度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文化上:秦代的焚书坑儒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由法家到儒家转变,更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秦汉科技发达,造纸术的发明改进。汉代在文学上出现了新的文体---赋
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阶段特征综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承秦汉的强盛,下为隋唐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是两大鼎盛时期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历史基本特征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政治方面,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矛盾交织;经济方面,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衡,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民族关系方面,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各种思想交汇、科技成就领先的特点。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并开始赶上北方。(北魏均田制;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烧制出白瓷。)
政治上: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强。九品中正制维护士族的政治特权,政治制度上出现了三省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文化上:佛教盛行,佛教文化突出。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东晋顾恺之的绘画讲究“以形写神”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农书。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第四单元隋唐(581年~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
【阶段特征综述】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呈现繁荣局面;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推行开放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泽被四邻。
经济上:封建经济繁荣。农业方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方面,缂丝技术推动了丝织业的发展;制瓷技术进步,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对外贸易的代表。唐代商业繁荣,交通便利,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但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政治上:国家统一局面再次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出现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文化上:佛、儒、道三家思想均发展,儒家受挑战。科技发达,雕版印刷术和火药技术出现。唐代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大诗人。书法艺术、绘画艺术成就突出,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名家和阎立本、吴道子等绘画大师。通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唐文化泽被深远,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时步,是“中华文化圈”的源流,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五单元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封建经济文化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