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琵琶行(并序)》备教手记
日本学者佐藤学的一本专著《静悄悄的革命》,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我很赞同这个见解。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认为,还有比课堂教学更为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备课”。备课决定着教学。有什么样的备课,才会有什么样的教学。精彩的教学来自于精细的备课。同样的道理,糟糕的教学一定源于糟糕的备课。长期的实践、研究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备课要做到“三个付出”,一是为长远付出,备课要立足于长远,积累资料,深入研究,为未来教好学作铺垫;二是为难点付出,备一课要攻破一个难点;三是为细节付出,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细节,要周密思考和设计。
我教《琵琶行(并序)》一课,就备课环节来说,我做了一些细致的基础性工作。
首先是示范性背诵课文。《琵琶行》是白居易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是语文教学的经典篇目,尽管课后没有提出背诵要求,但我觉得这首诗融叙事、抒情为一体,被誉为音乐描写的千古绝唱,读来脍炙人口,令人心醉,因此我要求学生背诵全诗。我的教学有一个特点,凡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我得先面对全班?W生示范背诵,每课如此。《琵琶行》这一课,我不仅背诵全诗,诗前的序言我也能背诵给学生听。
接下来,第二项基础工作是,研究作者。我研读了研究白居易的两部专著,一部是《白居易评传》,一部是《白居易诗歌赏析集》。我从《白居易评传》一书中,了解了白居易的家世、家庭、诗人的一生、政治思想、文学主张、艺术风格及作品产生的影响。白居易五六岁开始学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岁苦读书能属文。二十九岁时中进士,以第四名及第,十七人中最少年。三十二岁在吏部试书判拔萃科登第,入甲等,授秘书省校书郎。三十五岁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对策语直入第四等(即乙等),授周至县尉。当年十二月,游仙游寺,作《长恨歌》。三十六岁招入翰林院,奉敕试制诏等五首,为翰林学士。三十九岁,自请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四十四岁。这年六月,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密派中岳寺僧人刺杀了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是“国耻”,上疏请捕贼。宰相(张弘靖、韦贯之)怒其越职奏事。忌之者复诬居易母看花坠井死,却作《赏花》、《新井》诗,有伤名教,贬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复论不当治郡,改贬江州司马。四十五岁,秋,送客湓浦口,作《琵琶行》。五十二岁,任杭州刺史。五十四岁,任苏州刺史。五十七岁,从洛阳返长安,任刑部侍郎。六十五岁,自编《白氏文集》六十五卷,共收诗文三千二百五十五篇,藏于东都圣善寺。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七十五岁,居洛阳。八月,卒于洛阳履道里第。十一月,葬龙门香山如满法师塔之侧。
白居易的一生,《新唐书》中这样评价:“居易始以直道奋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道被斥,晚亦不衰。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洁自高……呜呼!居易其贤哉!”据《唐摭言》记载,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吊居易诗云:“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从《白居易诗歌赏析集》中,我读到了白居易比较系统的不同类型的诗歌,尤其是有些不常见的诗,如《感情》《寒闺夜》《寄湘灵》《冬至夜怀湘灵》《感镜》《潜别离》等,广泛阅读白居易诗歌对于我们深入阅读和理解《琵琶行》诗有一定助益。
我做的第三项基础工作是积累教学资料。下面是我为准备《琵琶行(并序)》一课阅读的主要资料:
(1)谈《琵琶行》吴功正《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
(2)谈《琵琶行》的琵琶曲刁九国《师范教育》1985年第1期
(3)《白居易评传》褚斌杰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
(4)《白居易诗歌鉴赏集》褚斌杰主编,巴蜀书社出版社,1990年4月出版
(5)琵琶声声是雕刀――《琵琶行》音乐描写的再认识周德仓《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0年第4―5合期
(6)《琵琶行》注释补志刘荣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1年第5期
(7)《琵琶行》注释辨正刘荣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1年第6期
(8)《琵琶行》的“形象类比”特色黄汝授《中学语文》1990年第6期
(9)名师授课录?《琵琶行》谭轶斌《语文学习》2003年第7―8合期
(10)几篇诗文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明湖居听书》及其他《刘征文集》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11)对《琵琶行》结构的另一种解读韩大强、刘声勇《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5期
(12)关于《琵琶行》郑逸龙、吴银华《语文学习》2003年第9期
(13)《琵琶行》参与式教学设想王承栋《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6期
(14)《琵琶行》注商三则宋桂奇《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