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三尺“国魂”万卷书
——读《国史大纲·引论》
杜飞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思想史文化所湖北省武汉市430000)
【摘要】抗战时期山河动荡,国破家亡之时大批饱读诗书之士走出象牙塔,毅然用手中之笔书写胸中块垒,为国家民族献计献策,钱穆先生以其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写出了继往开来的通史巨著——《国史大纲》。该书将历史与文化相结合,很好的阐释了历史、民族与文化的关系,将民族之魂融进历史文化,托付于每一个国民。
【关键词】钱穆《国史大纲》历史
一
在哀悼屈原的联中有一副这样写道: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乾隆举人,曾任刑部右侍郎的秦瀛(1743—1821)为屈子祠写的一联
]。余英时先生在敬悼先师钱穆钱宾四先生时有一副挽联: 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未学斋中香不散; 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骑鲸渡海,素书楼外月初寒。[[] 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
两幅挽联中都同时使用了“招魂”这一仪式。“招魂”原本指的是一种对待死去先人的仪式,招死者之魂是为了使灵魂与尸体一同置之棺内,埋于地下,即把神与形“皆幽闭于墓中”。。。用死者生时衣服作标志(诱饵),把离开形体的灵魂招来附在衣服上,而后将这衣服覆盖尸体,使神形再次结合,最后把尸体与灵魂一同葬入坟墓;甚至还要插上“招魂幡”。这种使游离的灵魂再返回形体,这种仪式就叫作“招魂”。这就是说,中国古人认为人死后神形仍应相依,认为无墓的灵魂飘泊不定要受苦,墓是灵魂的安居所。[[] 金式武,《招魂研究》,历史研究,1998年12月15日
]
屈子所招之魂正是楚文化之精神与气节,在战国末期屈子希望的是唤醒楚人的“三户亡秦之心”。而悼钱穆“为故国招魂”所道出的是钱穆先生与屈原相似的人生终极关怀,即以家国天下为先,保持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独立和自强。他尊重文化,一直希望从历史中去寻找民族文化精神。
1937年,日本帝津失陷,北京各大学校被迫西迁。钱穆先生在经历了兵荒马乱南渡,从北平到长沙,辗转最后在昆明落脚。这一路下来山河破碎,身世浮沉,钱穆先生历经磨难,九死一生,哀国运之衰减。在西南大后方,钱穆或著书立说,或三尺讲台讲学育人,或奔走演讲,以弘扬民族文化,激扬民族精神为宗旨。钱穆感到国难当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国民都应该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更感叹国史之重要性:
自念万里逃生,无所晋献,复为诸生讲国史,倍增感慨。学校于播迁流离之余,图书无多,诸生听余讲述,颇有兴发,而苦于课外无书可读,仅凭口耳,为憾滋生。因复有重续前三年之纲要,聊助课堂讲述之需。[[] 钱穆: 《书成自记》,《国史大纲》( 修订本) 上册,第3页
]
钱穆说,他于1938年5月开始写《国史大纲》,先完成了魏晋以下的部分,然后回过头重新写东汉以前的内容,因为抗战前之《纲要》已编到了东汉,且东汉以前部分正是钱穆的专长,大概这一部分书稿内容早已成竹在胸,钱穆当时两地奔波,就是为了有时间能够安心撰书。先住在蒙自航空学校旁,常有空难来袭,后移居宜良城外西山岩泉寺,才有安静的著述环境:
每晨餐后必出寺,赴一山嘴,远望宜良南山诸峰。待云气转淡,乃返。晚餐后,必去山下散步。由山之东侧转进一路,两旁高山丛树,夹道直前,浓荫密布,绝不见行人。余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