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2章西方收入分配理论及各国薪酬制度比较
现代西方收入分配理论以及薪酬管理实践进行总结和概括,对于解决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利益分配问题、对于解决薪酬分配中的激励相容、公平与效率兼顾问题、对于如何设计适用于中国企业的薪酬结构和体系以及建立什么样的薪酬分配管理机制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基于这一点,本章将对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回顾,并对美日德三国的薪酬制度进行剖析,其中主要针对的是西方公司制企业的薪酬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掌握:
1. 现代西方收入分配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哪些创新。
2. 西方薪酬制度变革的主要路径
3. 美日德三国的公司制企业薪酬制度各自的传统特征
4. 美日德三国的公司制企业薪酬制度的不同点及原因
现代西方收入分配理论
创新与薪酬制度变迁
1)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现代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
(1)人力资本理论为经营管理者、生产者阶层参与剩余权益分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舒尔茨认为, 人力资本包括教育、保健和人口流动投资,这种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为个人所有,它应当和物质资本一样,在补偿其实际消耗后,继续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以体现投资回报的公平性、合理性。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一种比物质资本更能推动经济增长的资本,对企业收益的贡献也大大高于物质资本。
(2)委托代理理论进一步阐明经理人应成为剩余权益的拥有者
密西尔·詹森(Micheal Jensen)和威廉姆·麦克林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认为,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不对称:一是利益的不对称;二是信息的不对称。
监督是要付出成本的。
如果监督过于严厉,不仅成本过多而且对公司的正常经营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监督过于松懈,则所有者的权利得不到很好的保护。
这样就需要建立一套既能够有效地约束代理人的行动,又能激励代理人按委托人的目标和为委托人利益而努力工作的机制或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安排就是让代理人成为剩余收益权利的拥有者。
(3)分享经济理论提出改变资本主义分配制度,以缓和资本主义矛盾降低失业率的思路
威茨曼分析了传统工资制度和分享制度不同的特点,
在工资制度中工资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而在分享制度中,工人的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相关的指数挂钩,并能自动按照这些指数的变动而调整。
(4)社会保障理论为缓解贫穷,增进福利,促进社会收入公平提供了理论指导
1)西方工资集体谈判制、分享制、职工持股计划的推行
(1)工资集体谈判制
工资集体谈判制是指通过企业(雇主)与工会(工人)之间的谈判来决定工人工资的一种工资决定方式。
这一分配制度到20世纪30年代最终确立,确立的标志是美国政府制定了最低工资法及有关劳资关系法。
(2)分享制与职工持股计划
其实施的理论指导是分享经济理论。
在利润分享制中,工人在固定工资以外,按照事先决定的比例奖金的形式分配利润的一部分;
在收益分享制中,工人不再有固定工资,其全部工资收入来自企业净收入中给定比率的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