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最新读书征文活动3篇
篇一
窗外,樱花瓣翩然离枝,几番起舞,仿佛在倾情召唤。阳光微懒,我泣茶捧书,轻倚窗台,伴着花香,开始一场别样的旅行……
今天读的是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的一年》。翻开扉页,心门也被打开,告别了城市的喧嚣和世俗的烦扰,来到温暖潮湿的法国南部,体验慵懒轻松,悠然舒缓的生活。时而散步在蔚蓝的地中海岸,轻抚古老的城池遗迹,时而徜徉于芬芳的薰衣草和向日葵庄园,品尝自酿的桃红葡萄酒。在金色的阳光下,闭上眼睛,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在普罗旺斯做个时间的盗贼”。
这便是阅读的妙处,如旅行途中的异彩纷呈。呼吸于每一个令人心动的字里行间,然后沉醉,真是一种美的享受!选择不同的书籍,便是为心灵选择了不同的着陆点。一本好书,可以带你翱翔于思想的海洋,或者与博学广识的智者对话,或者与志同道合的友人聊天,甚至与心有灵犀的恋人倾诉,几行轻声吟唱,几行呢喃低语,灵魂的沟通流淌于纸间,眼神回转,会心一笑。偶尔,思想被带入灰暗潮湿的峡谷,没关系,停下来,进行一次反省和重建,这便是心灵的新陈代谢,然后将美与善的风景永存。
阅读让人足不出户也能闻到花香四溢,能听到琼音妙乐,能看到万千世界,能穿越时间和空间与他人在精神的世界里共舞。
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阅读,摈去现世的纷繁杂芜,让心灵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篇二
“总有人在路边问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这是余秋雨先生书中的一段话。
对普通人而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古至今,皆非易事。能做成其中一件便已很难。在古代,书籍昂贵,万卷书更是富贵人家才能拥有,读万卷书对一般读书人来说都更多的是一种理想,更别说平民百姓。而古代的交通条件,更决定了行万里路是一件困难程度丝毫不下于读万卷书的事情,否则中国历史上,也不会因为玄奘法师十万里西行取经、徐霞客数十年遨游山川大地而进行如此浓墨重彩的记录。在当代,文化繁盛,一天出版的书籍、报刊不知多少,更遑论泥沙俱下的网络创作。但人心浮躁,能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认真的捧起一本好书,细细品读?那些无数的文
字里,又有多少能让人带着敬畏之心认真阅读?现代化交通手段的发展,将远古视为不可征服的高山大海变为通途,千里万里瞬息可至,然而又能有多少人,能在行走的途中将自己的灵魂与大地紧密相联,把心灵与历史文化相互融化?
渴望读书的年代,读不了很多书;期盼行走的时候,无法跨越山水阻隔,这是悲哀。而文字风行天下时,却找不到多少能值得阅读的书籍,或是没有多少人看书;山川大洋再不成为阻碍的今天,却难以去亲近大地和历史文化,又是另外一种悲哀。
而余秋雨先生说:没有两者,路就是书。书读得多了,书就变成了行走于历史和文化的捷径;路行得远了,路就变成了胸中无数的巍峨高山,滔滔大河。以足迹为笔,以学识为墨,以大地为纸,以江河为砚。正如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十万里,历经磨难九死不悔;徐霞客探索名山大川,几经生死以身殉道,又如余秋雨先生,无论是文化学者还是文化行者的身份,都不是轻易得来。在神州曾经举国疯狂蔑视文化的年代,他隐居山中,研读中华文化经典。在上海冬天寒冷夏天闷热的小屋子里,他足不出户,醉心读书。多年的读书生涯,成为他深厚学识的基础。而在行走西亚、北非、南亚,对话多种失落的文明创作《千年一叹》
的日子里,余秋雨先生行程万里,也经历了被武装分子枪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