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艺术评论”的诞生.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艺术评论”的诞生.doc

上传人:tiros009 2018/8/1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艺术评论”的诞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艺术评论”的诞生
一、法国沙龙展与“艺术评论”
沙龙展是法国人的一项发明,可以说,它确立了今天的艺术展览模式。1737@至1880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巴黎沙龙展每一至两年举办一次,将当时艺术家的最新作品定期展示给公众。它改变了之前艺术作品在王室贵族和富商阶层中私密的欣赏与流通方式,是西方艺术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对整个欧洲后来的艺术发展影响巨大。
沙龙展的前身是于1663年首次举办的皇家美术学院院士作品展,第一届在大皇宫举行,后移至卢浮宫,但时间很不固定,1737年之前只举办了四届。1737年之后,这一展览开始制度化和机构化,每年一届(1751年后改为两年一届),都是8月25日开展,展期一个月,地点固定在卢浮宫的方形沙龙大厅,故得名“沙龙展”,全称是“皇家美术学院绘画与雕塑沙龙展”,参展艺术家都是皇家美术学院授衔的艺术家。大革命之后,沙龙展走向民主化,向所有艺术家开放,更名为“绘画与雕塑沙龙展”。波旁王朝复辟期间,恢复原名,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后再次更名,直至1880年。自1881年开始,传统的“绘画与雕塑沙龙展”被“法国艺术家沙龙展”取代。
在卢浮宫的方形大厅,绘画作品被密密匝匝地挂在高耸的墙面上,雕塑作品则挤在大厅中间的长条桌面上。展品的摆放位置成为参展艺术家们十分焦虑的问题,经常引发矛盾。静物画大师夏尔丹曾担任1755年及之后几年的沙龙展布展顾问,既要小心翼翼地照顾到每一位敏感而自负的同行们的感受,又要将大量风格各异的图画和谐地组合起来,因此他被冠以“织毯匠”的绰号。
沙龙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有资料显示,1780年的展览每天的参观人数都超过一千。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展品和作者信息,沙龙展开始印制导览手册,每一届展览都伴随着一本册子的诞生。
大都会巴黎的这一新的文化盛事得到报刊媒体的关注,18世纪中期正是报刊业迅猛发展的时期,报刊对新兴事物相当热衷。对沙龙展的报道开始只是事实陈述,后来开始有了分析和评论。德?圣耶纳对1746年沙龙所作的评论可谓一个重要的转折,它预示了一种新的文类――“艺术评论”的兴起。圣耶纳将他的文章结集出版,题为《反思法国绘画当前状态的成因》,检视了1746年沙龙展的主要作品,指出了当时艺术实践中尤其是绘画中的某种没落趋势:无论肖像画还是风俗画,都见证了一种洛可可式的“小趣味”的盛行,对于奢侈与浮华的热衷,它取代了学院规范所倡导的象征性或文学性的宏大风格。德?圣耶纳犀利的评论引发了争论。自1750年开始,这些争论激发人们思考如何评价当代艺术作品的问题,关于沙龙展的评论引起了很多无法亲自观展的巴黎之外的法国人乃至欧洲公众的兴趣,从外省的艺术爱好者直到欧洲各国的王室。格里姆(FriedrichMelchior Grimm)主编的《文学、哲学与评论通讯》(简称《文学通讯》),是最热衷于讨论沙龙展的刊物之一,它的发行量很小,但影响力巨大,因为其订阅者包括当时欧洲最显赫的君主,俄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瑞典国王、波兰国王以及普鲁士王室的贵族们。《文学通讯》最重要的作者即狄德罗,自1759年至1781年,这位百科全书派的哲学家应主编格里姆之约,先后为1759、1761、1763、1765、1767、1769、1771、1775、1781年的九届沙龙展撰写了
“沙龙随笔”,对当年参展的重要艺术家及其每一件作品逐一进行点评,每个点评约一至五页的篇幅,涉及夏尔丹、格勒兹、维安、布歇等六七十位艺术家的数以百计的作品。这些文章后以《沙龙》为名分卷结集出版。今天伽利玛出版社编辑的口袋本《选集》就有六百余页。无论是对绘画、雕塑、版画作品精细的赏析评论,还是对作品与文学、历史、文化中的类似题材的对照比较,以及关于其背后的美学原则的思考,这些篇章都异常丰富。
今天,狄德罗的这一部分写作在他的全部作品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说德圣耶纳的评论是一种新的尝试,那么狄德罗的《沙龙》则标志着现代“艺术评论”的诞生,在众多批评史研究者那里,狄德罗被视为第一位艺术评论家。
二、评论家狄德罗:一种新的话语形式
狄德罗抱着极大的热情投入为沙龙撰写评论的工作。他大量地观赏汇集在巴黎的艺术作品,在《百科全书》中记录美学讨论的话题,持续不断地参观沙龙展,往往是在艺术家的陪伴下,其中包括他十分推崇的夏尔丹。他也时常拜访艺术家的工作室,直接与他们进行讨论,了解创作过程中的主观意图。
每届沙龙,从开幕到闭幕,狄德罗反复参观,拿着导览册和笔记本,连续几个小时仔细观看并做笔记,有时整整几天或?赘鲂瞧诿刻烊绱恕R辜浜椭苣?,他在书房里根据笔记和记忆力写评论。高强度的工作,有时会让记忆力出现偏差,这时,他会全神贯注地将一幅画在空中描绘出来。他在1763年的《沙龙》中写到:“我在书房里面,我得在那里看见所有这些画,这样的凝神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