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外债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对策研究
一、中国外债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我国外债风险管理微观基础薄弱,外债企业风险管理滞后。
由于我国对外筹借中长期外债一直实行窗口制,主要由财政部和金融机构对外筹措,然后转贷给企业。这种模式容易弱化企业对外债的责任约束,防范风险的意识相对淡化。据2004年初的权威调查显示,外债企业风险管理状况分为三类:没有进行风险管理的占55%;进行了风险管理,但比例不大、%;%.
本次调查中,约有12%的企业在举借外债时很少考虑外债风险问题;88%的企业在举债时考虑了外债风险,但仅有50%的企业设有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外债风险管理工作。其主要原因体现在:
、重视不够,没有把外债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外债进行主动管理的意识不强,责任心差,对国际资本市场变化不够敏感。
,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全面的管理。未能就汇率、利率、币种及外债与企业的外汇收益是否匹配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不能达到优化外债结构的目的。
、技术难度较大的工作,而且和国际金融市场走势密切相关,多数企业缺乏熟悉国际金融及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的人才,企业财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不足。
,由于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目前还没有根本转变,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尚停留在简单的资金往来、会计处理上,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及风险管理处于起步阶段。运用“借低还高”手段降低外债成本比较直观,较容易得到企业决策层的支持。但对诸如交叉货币掉期等外债保值避险工具的运用及效果就比较难于理解和评价。
(二)外债结构不合理,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债务成本高,客观上增加了偿还外债的潜在风险。
在我国借用外债的来源构成中,主要是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前两类贷款一般都具有援助性质,贷款的特点是利率比较优惠、使用期较长。而国际商业贷款属于一般的国际信贷,利息率由市场决定,通常较高,贷款期限也以中短期为主。因此,若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则势必增加债务成本,增大风险。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政府严格控制商业贷款的增长,但在我国外债中,外国政府贷款所占比重基本没有大的增长变化,而国际商业贷款比重仍然占有主导地位。以2003年为例,%,而融资成本较高的国际商业贷款在50%以上(见表1)。
(三)外债使用效益欠佳,降低了潜在的外债偿还能力。
外债的有效、充分使用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增强其偿债能力。关于外债的利用效率,可以用外债的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如果GDP增长速度快于外债增长速度,则表明外债利用效率高,偿债能力增强。反之,如果GDP增长速度低于外债增长速度,则表明外债利用效率不高,偿债能力减弱。比较我国的外债与GDP的增长速度(见表2),在1990年至2003年的13年间(扣除2001年),外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的年份有8年,低于GDP增长速度的年份有5年,这说明我国外债利用的总体效率不高,潜在的偿债能力较弱。
(四)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加了我国外债潜在的市场风险。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和汇率等基础金融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