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浙江省开发区(园区)“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一)发展基础
截至目前,浙江省经国家设立审核保留的各类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117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位),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4家(经济技术开发区13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家,出口加工区4家,保税区1家,保税港区1家,保税物流园区1家,旅游度假区1家);省级经济开发区50家、工业园区41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家(另有14家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内),(见附表1)。全省开发区(园区)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产业颇具规模、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发展格局。
1、总量规模持续扩大,经济贡献日益突出
“十一五”期间,全省开发区(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截至2010年,全省开发区(园区)建成投产面积824平方公里,其中投产工业用地面积645平方公里;拥有企业91557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00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6286亿元,工业增加值53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246亿元,进出口额1122亿美元,实际引进外资67亿美元,“十一五”%、%、%、%、%。总体上看,我省开发区(园区)引进了全省2/3左右的实到外资,实现了占全省2/5以上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
、进出口额,工业企业税收占全省一般预算总收入的比重也接近1/5(见附表2)。2008年以来,全省开展了开发区整合提升试点工作,59家开发区(园区)经过整合提升,有效拓展了发展空间,为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提供了支撑。
2、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全省开发区(园区)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集聚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积极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批现代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形成,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截至2010年底,全省开发区(园区)建成创业投资服务中心(孵化器),“十一五”前四年新增孵化项目超过11464个;,%;先进制造业比重不断提高,装备制造、纺织、汽车等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超过70%,打造了万向集团、娃哈哈、吉利控股等一批大企业;现代物流、文化创意、设计、研发中心等生产性服务企业数量成倍增加,成为产业发展一大亮点。
3、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服务环境持续改善
自2006年起,全省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2010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713亿元,%,开发区(园区)电力、通讯、道路、供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已基本完善,普遍达到“七通一平”以上标准。同时,全省开发区(园区)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多数开发区(园区)开展了招商引资、政务公开、电子商务、网上办事等不同程度的网络应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72家开发区(园区)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加快,各类生产性服务机构迅速增加,开发区(园区)服务环境持续改善。
4、生态化建设深入开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省开发区(园区)积极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开发区(园区)生态化建设与改造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保监管,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项目落户,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积极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2010年,全省开发区(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COD排放量、%、%、%。面对日益突出的土地资源要素制约,全省开发区(园区)积极通过海涂围垦、低丘缓坡利用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2010年开发区(园区)投资强度达到248万元/亩,经济密度达到259万元/亩(见附表3),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5、体制机制创新稳步推进,开放开发水平有效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省开发区(园区)积极创新管理体制、开发机制,开发区(园区)在实施就近整合、异地整合提升的过程中,探索“精干、高效、务实”的管委会体制,并逐步扩大管委会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权限;同时,全省开发区(园区)正加快建立政企分离的开发机制,鼓励引导外资、民资等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开放开发水平。
(二)存在问题
1、发展空间严重不足
“十一五”期间,国家暂停新设立和扩建各类开发区(园区),目前我省的国家级开发区、93%以上的省级开发区(园区)原审核面积已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