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寂 寞 人 生 的 呐 喊.doc

格式:doc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寂 寞 人 生 的 呐 喊.doc

上传人:mxh2875 2015/8/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寂 寞 人 生 的 呐 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寂寞人生的呐喊
寂寞人生的呐喊
摘要:萧红是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的著名现代女作家,在她短暂的9年文学生涯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享誉中外的***之作。《呼兰河传》既是她临终前的辞世大作,又是关于萧红其人其作最有争议的“焦点”之作。鲁迅、茅盾等老一辈伟大革命文学家对萧红及其创作曾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应当注意到评论界对她的批评和某些指谪。因此,如何评价《呼兰河传》的成败得失一度成为现代作家作品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其影响波及远不止于作品价值本身,而且还广泛涉及到对于女作家本人及其创作道路的整体把握和客观评论。本文认为:文学的视野本质上是关于“人本体”的一种文化选择和审美追求,但这仅仅是一种文学精神,绝不是规范文学时态样式的刻板或模具。其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全在于对人及其命运的真情关注并多姿多彩地表现“人”,即表现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人性”的人类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既相适应又不适应,既相互包涵认同,又相互排斥对抗的矛盾统一的客观规定性运动过程。即人的生命意识、生存状态和生活命运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应当承认,作品确乎于“平庸”中暴露了那一时代的社会虚伪与世态沉沦,刻画出血泪模糊的人间悲剧和宗法神态世相。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文化选择;意象本真;审美阐释萧红是活跃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颇有影响的著名现代女作家,从1933年初步入文坛到194年英年早逝、弃骨香港(解放后人民政府将其遗骨迁葬于广州),在她短暂的9年文学生涯中,为中国现代革命文学创造了享誉中外、值得光耀的优秀文学作品。《呼兰河传》既是她临终前的辞世大作,又是关于萧红其人其作最有争议的“焦点”之作。究竟应当如何评价女作家这部告别人生的“终篇”大作,本文试以作品蕴籍的文化选择及其意象审美追求概予***和阐释。一萧红本名张迺莹,1911年6月日(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出生于离哈尔滨不远的呼兰县城内一家道中落的张姓地主家庭,194年月3日不幸病逝于还在日寇铁蹄下的香港,年仅31岁。不幸病逝于还在日寇铁蹄下的香港,年仅31岁。萧红于1933年开始小说创作,处女作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以
“悄吟”的笔名发表于女作家白朗负责编辑的哈尔滨《国际协报文艺周刊》上,写的是一对雇农夫妻被恶霸地主活活整死的悲惨遭遇。可以看出,萧红从步入文坛就把受压迫受凌侮的劳动妇女作为自己作品的主人公。由此发轫,萧红早期作品以不同的人生剖面,***了“九一八”事变后日伪统治下我国东北三省的社会黑暗,歌颂了广大劳动群众的觉醒与抗争。作品的整体主色和基调是开发中华民族不愿做亡国奴的生命意识,激发劳苦大众的生存力量,以及他们对于理想人生的热切向往和执着追求,富有浓厚的社会—人文主义现实精神和文化人类学的审美追求。1934年萧红在为争取权利而斗流亡人生征途上,创作了她的成名之作——以抗日斗争为大背景的乡土小说《生死场》。小说紧扣时代的主旋律,切准民族觉醒走向抗争的精神脉搏,深刻揭露了日寇殖民统治下我们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劳动人民饥寒交迫在死亡线上呻吟、挣扎的惨痛现实,在全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救亡图存的广阔历史背景上描绘了以劳苦大众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生存意识的自我觉醒并积极走向反叛抗争的曲折艰难历程,为我们展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中国北方农村社会的不安与骚动,以及被压迫在生活底层的苦难同胞被逼上梁山、武装反日抗暴的惊心动魄的壮阔图景,传达出那一时代中国人民抗日救亡、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共赴国难的民族心声和时代强音。同时也痛切而无情地批判了宗法专制文化意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毒害及其所造成的病态社会心理。作品自始至终表现了强烈的革命现实主义思想倾向和积极奋发的民族英雄主义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特征和浓重的民族文化反思意向。因此,作品所揭示的中国北方农村的社会人生,本质上也是整个中国农村的社会人生的意象化浓缩。《生死场》一经问世,旋即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给上海文坛一个不小的新奇和惊动,因为是那么雄厚和坚定,是血淋淋的现实的缩影”,也使萧红蜚声文坛,从此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亲自为之作序,给予了作家作品以很高评价。他说:“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的明丽和新鲜
”。继《生死场》之后,1938年萧红在重庆开笔创作她的自传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由于颠沛流离,直到1940年底才在她寓居的香港最后完稿成书。《呼兰河传》问世后,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为之作序,对于这位女作家的创作动因和作品的整体意蕴作了客观而肯切的分析评价,热情地肯定了《呼兰河传》所特有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价值和审美风格。他精辟地指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