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医务人员职业健康与安全防护
医疗卫生行业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医务人员是构成社会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疾病的患者,经常暴露于生物、化学、物理有害因素中,并处于高度紧张及心理学过度应急状态,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需要面对并处理濒临危难的个体、群体,有时甚至处于危险的环境中,其所遇到的职业性危害,既有慢性长期的影响,又有急性突发性的危害。医务人员担负救死扶伤的使命,是掌握着疾病诊断和救治丰富知识和技能的群体,其工作环境充满危险,如何保护该特殊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并改善他们的生命质量,是职业卫生工作者和社会都必须担负的责任。医务人员具有传染病易感者和感染源的双重身份,做好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既保护了医务人员,又保护了病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我国,医务人员面临的挑战,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 ,最终肝衰竭或肝癌。艾滋病的流行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我国有艾滋病感染人数已经超过100万,也就是说医务人员面临职业感染危险性增加。
(一)对于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
:
生物危害因素主要指能导致医务人员感染传染病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在世界各地医务人员,所患职业病中,传染病是一个重要部分。因职业接触造成感染的血源性病原体主要有 3 种:乙型肝炎病毒( HBV ) 、丙型肝炎病毒( HCV )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 IV)
2. 物理性因素:
医院有多种放射性医用诊断和治疗装置及物品,其辐射损伤是造成医务人员最严重的职业危害
因素之一。医院大量使用激光和超声波,操作不当或设备出现异常会对作业人员眼睛造成损害。针刺损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事故,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损伤本身,还可以传播疾病,尤其是目前尚无特异疗效的AIDS。美国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有100~200名医务人员死于乙肝病毒感染。过去20年,共有54位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感染HIV,其中48人是因为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引起,数名感染者已经死亡。毛秀英对1075名护士针刺伤调查结果显示:%,被污染针头刺伤占60%。并且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针刺暴露发生于:注射、抽血、静脉穿刺或拔除、锐器处理、废弃物处理、外科手术缝合等
:
医院是一个频繁使用消毒灭菌剂、麻醉剂和各种抗肿瘤药物的场所,医务人员长期接触有机溶剂
(如乙醚、甲醇、甲醛) 、麻醉气体(如笑气) 、消毒气体(如氧化乙烯)等多种化学物质,易引起化学物质急性和慢性中毒,职业暴露于抗癌药对医务人员可以造成毒性反应和遗传损伤。
甲醛可刺激呼吸道黏膜,急性大剂量接触可致肺水肿,它是护士职业性皮炎、职业性哮喘的最常见原因。戊二醛有刺激性和致敏作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哮喘和鼻炎。有研究表明,接触麻醉剂的医护人员中,不良妊娠结局、肝脏病、肾脏病及维生素B12代谢紊乱的发生率较高。不同的体液对于医务人员也是有害的,含病毒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是: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含病毒低的血液和体液依次是:尿液、粪便、汗液、泪液、母乳。
急救室、重症监护病房的医务人员如外科医师、手术室护士,每天要抢救各种危重病人,作息没有规律,精神高度紧张,工作强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