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式企业失败案例的原因总结
一周的时间读完了吴晓波的《大败局2》,本书介绍了2000年到2007年之间的发生在中国商界的中国创业史上失败包括健力宝、科龙、德隆、中科��业、华晨、三九等九大企业失败案例,吴晓波先生将这些企业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三大方面:政商博弈、创业“原罪”的困扰及职业精神的缺失。通读本书并结合我自身的经验,我对这些失败案例最深的感触有四个方面,第一是关于节制的思想;第二是政商关系,第三是关于职业道德的反思,第四也是很多企业家正在困扰着的并且笔者将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一个优秀企业家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一、欲望的节制
中国论文网/1/view-
在托普、顺驰等案例中都可以看到,企业家冒险突进是不符合企业正常生长的逻辑的,而且也无法保证在现金流和团队及运营能力方面的常规运作。如果孙宏斌仅仅满足于在天津当地产大亨,戴国芳不去长江边建造大钢厂,宋如华只专心去经营一个软件园,如果顾雏军买进科龙后不再从事其他收购活动,唐万新只关注他的“三驾马车”,那么或许这些败局都不会发生。但这样的假设是不成立的,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生长迅速的商业世纪,这个时代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时代,它给予了那些身处其中的人们太多的想象空间,它让每一个人都梦想着自己在一夜之间能成为一个闪闪发光的超越平凡的人。
对成功与财富的极度无节制的渴求似乎一直蔓延在各个灰色的历史背后。在过去20几年的中国商界,众多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好像从来不肯放走任何一个崛起的机会,但同样也纵容出一代不知节制的财富群体,他们精于利益却不计后果,得理之处绝对不会轻易饶人,勇于背水一搏而不肯稍留退路。“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这些成语反映出的血腥和决然构成了这代人的生命基因。经济学家赵晓评论德隆事件时说到:“德隆的倒下,是德隆的悲哀,也是渴求极速发展的中国民营企业的集体悲哀。”二、民营企业家缺乏政治素养成了政商博弈的牺牲品
作者总结了三种政商博弈的景象:一是产权明晰化过程中的政商破裂,而是宏观调控中的利益分野,三是地方竞争格局中的牺牲者。
从健力宝的例子中清楚地看到政商之间的产权问题成为矛盾的导火索。在该例中,李经纬和三水政府都有做的不恰当的地方。首先三水政府采取的都是“宁与外客,不予家人”的策略。先天性不信任创业团队成为了危机的导火索。而李经纬也从未与三水政府对这种“不信任”进行坦诚的交流,而是采取一种“心照不宣”的对抗策略,就使政府与经营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最终影响到了双方所有的决定和举措。
显然,三水政府在策略的选择上缺乏经验,没有及时和经营层进行沟通。但作为企业创始人的李经纬也不屑于主动与政府进行协商。原因也无非是二者之间有利益冲突。三水政府害怕健力宝企业不属于自己后不会再有丰厚的利润,而李经纬想的是如何让企业做大做强。在当时商业化初发展的时间,要让一个企业适应这种趋势,势必先要对其进行市场化清理改造。但是三水政府紧紧抓住产权不松手,又没有给李经纬足够的经营自主权,矛盾自然会激化。三、职业道德的沦丧
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曾经写过“事情总比你想象得要复杂”。《大败局二》一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科创业的“神话”。明明是一场骗局,为什么有那么多金融精英依旧参与其中,在利益当头人真的会不顾法律的监管而做出一些危险的事情。
在全社会关于职业道德的大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