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中国佛教艺术赏析感悟.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佛教艺术赏析感悟.doc

上传人:bai1968104 2018/8/8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佛教艺术赏析感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拈花一笑·了然于尘
--中国佛教艺术赏析感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少林禅宗六祖慧能的偈语道出了禅的内蕴。有人曾这样说:深山藏古刹,道观伴溪流,蓝天映红墙,白云掩飞檐,晨钟暮鼓笑红尘,青灯黄卷淡人生。其实庙宇,不是什么世外桃园,更不可能是什么仙居的蓬莱。只是,对于生活在物欲横流,酒醉金迷的凡夫俗子而言,它的清幽与宁静,确实可以为人们营造出一种超然于现实之外的氛围。梵音佛歌如云随风飘,钟磬如歌让人醉,木鱼声声,诉说着心扉的轨迹。经声朗朗,参悟着人性的归依。千年的古刹,有梵音让心灵得到安慰,有缭绕的香烟让心灵得到净化,有祈福的红布条带着希望,淡然、平静,这才是悟佛法的本真。
不论菩萨罗汉的法相如何庄严,不管过海神仙的法力怎样无边,但,说到底总还是泥雕金绘。高高的莲花宝座,难道真的就是洞穿百世的智者端坐?朵朵的飘飞祥云,难道来的真的会是普度众生的使者?看着那些虔诚跪下的众生,他们为什么会怀着忐忑,为什么心中会揣着惶恐?谁都知道,人生本来就是在磕磕绊绊中渡过,他们却为什么总想着,让佛祖为他们达到求财财到、求官官升、求缘成偶、求难免灾,这样心想事成的理想境界呢?
其实细细想来,红尘之事,虽然繁杂无序,但,也不外乎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不出那日常生活中的迎来送往。也就是那男女之间的卿卿我我。只要能本着平平淡淡总是真,忙忙碌碌都是情;其它的还需要求什么呢?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记载: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讲的就是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便是禅宗所谓拈花一笑的典故。
佛祖“拈花”所表达的其实是一种极为详和、安闲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瑕、超脱豁达、坦然自得、了无形迹,是佛家“无相”、“涅盘”的最高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摩诃迦叶的微微一笑,是会心的微笑,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表面看来,“拈花”是一种动作,“一笑”是一种心情;其实,二者皆是心情与动作的结合。所谓言为心声,那么行为也自然受心理支配。只有做到了用心感悟,见末知本,才能体会到拈花人的心境,也才能转化为破颜微笑,从内到外契合拈花的意境。
须知生活本来就是平淡的,把平淡的生活过得不平淡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们不懈的追求。要想生活过得丰富多彩不仅是生活的艺术,也是人生的艺术,关键在于人的生活态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时段追求也未必一样,因此心境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就如冬日里,暖阳下,依墙而坐的三五老者,享受着阳光未必不是一种快乐。如果让青壮年也这样席地而坐,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