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壹信息
一调查点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
,请在下面注明旧区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老城区(老芦圩:中和街、治兴街、靖安街、镇安街、同仁街、太平街、兴仁街、枫江街、中兴街;老新宾:三联街、南街、北街)
::
:
:宾阳县有3个世居民族为汉族、壮族、瑶族,其中汉族人数为819332人,壮族人数为207548人,瑶族人数为3732人。
?如有,其种类、分布、人口和使用情况:
本县有两种少数民族语言:壮语和瑶语;壮族人口主要分布在黎塘、甘棠、邹圩、古辣、露圩、王灵、和吉、洋桥八个乡镇,人口有207548人;瑶族主要分布在邹圩、洋桥、大桥(沙包村)。人口有3732人。
“口音”区分,包括方言岛、分布、人口、使用和变化情况本部分内容调查得越细越好:
居住在宾阳县的25个民族,大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在县内的社会交往中,宾阳话和普通话是通用语言。学校教学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对外交际一般使用普通话。除普通话外,县内使用的汉语方言主要有宾阳话(本地话,语音介于平话与粤语白话之间)、新民话(客家话)、白话(粤语)、西南官话(桂柳话),此外还有福建话、下乡话、思陇话、甘棠平话等。讲宾阳话的几乎遍及全县各地,占全县总人口的70%左右。县内各地宾阳话基本相同,只有语调上的差异。讲新民话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5%左右,以新桥、芦圩、武陵等镇居多。壮族讲壮话(属广西北部壮语方言),操壮话的占全县总人口的19%左右,主要分布在甘棠、露圩、王灵、黎塘、和吉、洋桥、邹圩等乡镇。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由于与汉族长期相处交往,普遍会讲宾阳
话和普通话。全县各民族通用汉语文字。
?如有,其种类和使用情况:
(1)丝弦戏
宾阳丝弦戏,又称“宾州戏”、“丝弦戏”, 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于清朝乾隆五十九年(1794)前后,由湖南一位姓白的师傅传入宾阳。其后,由三联街与廖族班科弟子分别在本县与周边地区的上林、马山、邕宁、忻城、都安、武鸣等先后传艺,并组建了30多个丝弦戏班或剧团,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宾阳丝弦戏,音乐含唱腔、伴奏曲牌、锣鼓点三部份。唱腔以南、北路为主,兼有吹腔、杂腔小调,属皮黄系统板腔体。南北路唱腔的句式为上下句复唱形式,用桂柳官话演唱,重语言本色、问字要腔。传统唱腔在使用上严格区分南、北两种板路;在同一剧目内最忌南、北唱腔混用,同一唱段内也忌两路板式混用,故一出戏的唱腔仅用一路板式和南北路能通用的小调杂曲。丝弦戏行当、表演程式,锣鼓点、唱腔板式、伴奏曲牌、管弦乐器等戏曲的主要成分较齐全完善,是广西八大剧种之一,在桂中地区占有重要地位。是优秀民间地方戏曲艺术,她融纳了多种兄弟剧种的唱腔曲目,小调杂曲与各民族音乐艺术的精华,且能与自己的唱腔曲目,并存发展,又不失本地丝弦戏的特色,这在广西实为绝无仅有。
(2)宾阳师公戏
宾阳师公戏,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孕育于汉末时期,雏形于唐宋元朝,成形于明末,成熟发展于当代,具有逾千年的悠久历史。宾阳师公戏,是宾阳县唯一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已收集、整理有唱腔曲板近30种,融汇着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和本地民族音乐艺术的精华,具有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共存共荣的文化丰富性,拥有众多观众和广阔的市场。以演师公戏为主的文艺队遍及宾阳县城乡各地,每逢节日庆典日子,无处不上演师公戏,更有甚者,每逢城乡之家庭或单位在喜庆日子,例如红白喜事、欢庆寿诞、新宅落成、升学参军、工程开工剪彩等喜庆日子,多有人家或单位邀请前往上演师公戏为其增光添彩,已逐渐形成本县各民族人民不可缺少生活内容的一部分。1950年创作的现代师公戏《借伞》,出席参加“广西省第一次现代观摩演出大会”荣获优良剧目奖;1986年现代师公戏《和气生财》参加原南宁地区“农村文艺会演”荣获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设计、舞美五项一等奖。
(3)蓝衣壮山歌
蓝衣壮山歌是以五言壮欢为主,又称“五字扣”、“歌伐”,约从明代开始,当地劳动人民在劳动生产、生活当中开始流传,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一直以来都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它是露圩、横县一带山歌的重要部分之一,它以蓝衣壮壮族民间的山歌形式来表现,是在外来山歌的基础上,配合本地独特的蓝衣,融合本地方壮族的语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山歌民族文化。每年的三月三、四月八是露圩蓝衣壮传统歌圩节,每到这一天,蓝衣壮们着新装,展新容,三三两两结伴而游,或坡上坡下,或田头田尾,天音天籁,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