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湖州长兴文化与《西游记》取材关系探讨
【摘要】湖州长兴是个多地域的移民杂居之地,有其特色文化。《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曾担任过长兴县丞,并将《西游记》手稿带到任职地。长兴的许多文化景观都给作者带来了灵感,更是为作品提供了大量素材。本文以介绍长兴“傩文化”、“百叶龙文化”、“溶洞等文化”为主,并将其与《西游记》取材内容相结合,感受城市文化与古代小说之间的特殊关系。
中国论文网/5/view-
【关键词】长兴文化;《西游记》;小说取材
湖州长兴是一个依山傍水的滨湖县城,拥有绵延34公里的湖岸线,与苏州、无锡隔湖相望。据《长兴县志》记载,历史上一共有过三次规模较大的移民,可谓是一个多地域的移民杂居之地。长兴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曾在此任县丞,与县令归有光共事,携手治县。在任职途中,他亲身感受到的长兴文化为其完善作品《西游记》带来了灵感并为之提供了不少素材。
一、傩文化与西天取经人物
“20世纪60年代,《人民日报》曾报道,在长兴的一个农民家的墙洞里,发现了《西游记》手稿。后人无从知晓手稿历经了怎样的风雨沧桑,却清清楚楚地知道吴承恩曾经担任过长兴县丞,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原型来源于长兴的傩(nuó)文化。”[1]p46
傩文化,即面具文化。傩,其本义有“鬼惊貌”、“鬼见而惊”、“咒魔术士”、“驱鬼术士”等多层意思,也表示有节度地驱鬼逐疫。长兴的傩文化历史上地域分布很广,但它装神弄鬼的内容,也仅在民间有所流传,几乎为《长兴县志》等文献所不载。据说,当时正在长兴担任县丞的吴承恩正烦恼其构思已久的唐僧西天取经中的人物不够丰满,县令归有光建议他不如去白砚(长兴县一乡村)赶赶庙会,因当下无繁重的公务,于是他就去了。这一去恰巧遇上了当地的祀山菩萨出会,村民们个个都带着各种各样的鬼脸面具,穿着长袍,模样甚是狰狞。吴承恩一下子就呆了,随着一阵毛骨悚然。此番独特的经历,给吴承恩的创作带来了诸多灵感。也正是如此,长兴人,尤其是当地傩文化保存完好的地方居民,在读《西游记》时会有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有些亲切,又有些陌生。
进入新世纪后,长兴居民还发扬了“傩文化”的衍变文化“十番锣鼓”。具体表现为“五色傩舞滩簧戏”,有五个自然村,分别选用红、白、青、黑、黄五色面具,头上插着一根野鸡毛,露着一条臂膀,形式以跳舞为主。每年的农历十月中旬连续三五日举行傩祭。村民们会戴上面具,然后穿上袍服,放铳鸣炮,载歌载舞行进在山路上,几个村的队伍集合在一座名为“茗理楼”的楼前空地上比试傩舞。滩簧又名“三敲板”,主要由两人或多人用长兴方言加吴歌中的大路调以个人说唱形式表演,一般是由几个人轮换扮演角色上场,不进行脸谱勾画,一律都戴面具上场。傩戏、傩舞的伴奏全是锣鼓喧天、火铳鞭炮齐鸣,故称“十番锣鼓”。
这些出现在傩戏、傩舞中令人毛骨悚然的鬼脸面具为《西游记》中各路妖魔鬼怪的形象塑造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二、百叶龙文化与龙王形象
长兴县有其特色的“移民文化”。随着移民的增多,“移民文化”也越来越丰富。古老的中原“龙狮文化”在长兴生根,其中,河南移民会在农耕时向龙王祈求风调雨顺,“舞龙舞狮”也就因此应运而生。
颇具特色的舞龙表演之“长兴百叶龙”可谓是“静则荷塘月色,流光溢彩;动则蛟龙腾空,气势磅礴。”“百叶龙”源于一个优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