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过度解读可休矣.doc

格式:doc   大小:4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过度解读可休矣.doc

上传人:jiqingyong12 2018/8/10 文件大小:4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过度解读可休矣.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过度解读可休矣

摘要:《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先生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传统教材分析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将其主题过度解读为“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回归文本,深入文意,以另一种方式解读《囚绿记》,“强加于对方的爱有时会伤害到爱的对象”更能引起共鸣。
中国论文网/1/view-
关键词:《囚绿记》主题;争鸣;过度解读
《囚绿记》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B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人教版教学用书将其主题概括为“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民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但这一主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这一解读当源于著名散文家林非的《陆蠡散文》(《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文中评论《囚绿记》“满怀深情地思念北平的一棵常春藤,祝愿和歌唱它永不屈服于黑暗”,“从一棵树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又很含蓄的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此后,刘一新先生在他的《散文写作艺术指要》(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中也有类似观点并作出了详细的分析。的确,面对“我”的“囚禁”,作者描述常春藤“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而“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似乎点明了写作背景;离开北平前,作者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么常春藤“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象征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再加上作者“是个富有强烈爱憎的斗士”,被日本侵略者逮捕之后,受尽酷刑,英勇不屈,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一主题似乎也为作者的生平所印证。
然而,品读文章,我们会发现,文章思路非常清晰,在北平邂逅绿、欣赏绿、囚禁绿、释放绿、怀念绿。深入文本,就能看到,内容重心显然并非着眼于“绿”本身,而是落在了“我”对“绿”的态度和行为上:
文章一开始,作者写道,在北平,一家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而“我”选定这间简陋寒碜的“小屋子”的原因,是遇到了常春藤,“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豫地决定下来”,对“绿”的爱开始凸显。
接下来,作者用了整整三段文字描写自己对常春藤的欣赏,“怀念”“快活”“留恋”“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面壁成欢”,在这里,爱“绿”的感情是如此之浓烈,“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都成了爱“绿”的依托。
然而,对绿的“爱”,使“我”产生了“一种自私的念头”,“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由此,这种“自私”,让爱“绿”之心开始变形、变味、变质。常春藤继续朝着窗外的方向生长,“我”却认为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甚至“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扭曲的“爱”也给其对象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两只藤条慢慢失去了活力,“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文尾,正是这种自私的爱,让“我”虽然可怜常春藤,却依旧不释放它。“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为什么会释放绿呢?是因为“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如果不是突发事件,“我”会不会提前开释它,常春藤会不会枯死,都未可知。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囚”的对象“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