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深中实验”:课改实验在争议中前行.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深中实验”:课改实验在争议中前行.doc

上传人:allap 2018/8/10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深中实验”:课改实验在争议中前行.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深中实验”:课改实验在争议中前行
“深中实验”:课改实验在争议中前行
谁要是动了高考这根弦,就是找死?
深中实验在争议中前行
在国家正式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前,深圳中学就已经率先实施了新课改。到目前为止,全国先后有300多批、近1500位教育官员、专家、教师来到这里取经。可是当他们真正了解了“深中实验”时,很多人摇摇头说:“深中的经验,我们学不了!”
为什么学不了?一位多年从事中学教育的专家认为,实事求是地说,深圳中学是全国目前进行新课改最彻底、最全面的学校,但正因为“走得太远”,以致很多人担心触动高考这根全社会都敏感的神经。“我们可不敢冒这个险!”
对此,深圳中学校长王铮也很担忧,不过,让他底气很足的是,去年是深圳中学实行新课改的第一批毕业生参加高考,高考成绩不降反升:645分以上的人数和605分以上的人数分别达到62人和334人,被北大、清华两所中国最顶尖的大学共录取37人,3项重点指标均为广东省第一。
即使这样,对深圳中学新课改的质疑声一直没有间断。
学生是个人,不是被高考压得喘不过气的小鸟
“人们一般认为,一所好学校,尤其是好高中,是升学率高,特别是升入北大、清华等国家重点院校的多——这是教育本身的意义吗?”王铮认为,这是成人世界的功利教育思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教育。“这种模式即使做得再好,又有多大意义?既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也不能解决绝大多数人的问题。”
2003年暑期,深圳中学组织教师去新加坡莱弗士学院参观。这是新加坡最好的学校,让教师们感触最深的是,莱弗士整个教育体系的设计非常具体,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
从新加坡回来后,王铮主持研讨会,把学校原来的培养目标改成: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造力的杰出公民。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热忱服务社会,并在其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
当时,这一改动并没有遇到阻力。“不就是一个口号吗?当时我们认为,每一届领导都会提出一个口号,没想到校长来真的了!”一位对新课改一直持反对意见的老师抱怨。
而王赫老师却有不同的想法,他说:“我们要的是在一个心灵自由和方式多样、价值多元的环境中多选择多角度的发展,学生首先是个人,而不是一直被高考制度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想飞却无从起飞的小鸟!”他总结“深中实验”有两大关键词: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在高中实行“走课制”
2004年,深圳中学正式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高中课改实验样本校”,承担起相关的实验项目。
深中新课改主要体现在高二学年。在这一年里,深圳中学在八大学科全面开设必修、选修课程,同时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学生可以跨班级跨年级自主选修:同一学段,学生修习的课程内容可以不一样;每个学生在不同学段都有自己的课程表。
在这种情形下,“走课制”应运而生——专业教室是不变的,流动的是学生。你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高二的同学们背着书包、抱着课本,爬上爬下的,在每个楼层寻找自己下一节课的教室,在一间教室里上完课后便再次
“各奔东西”。
选课制和走课制使学生处于流动当中,为此,深圳中学推出了导师制、单元制、学生辅导中心。
2003年9月,深圳中学开始实行导师+辅导员制,尝试教学班与行政班相脱离。一般每个班级安排两名导师,每位导师负责该班级半数学生个体的基础管理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