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背景链接】
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国际竞争的新形势,
2010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
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6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纲要》。这是进入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
的纲领性文件。
【标准表述】
[意义]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
设一流国家。保证教育的科学发展不仅需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还需要教育内部深
化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办学体制、管理体
制等方面深化改革。
未来十年是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阶段。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
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于建设人
力资源强国、满足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具有重
大战略意义。
[措施]2010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主持召开座谈会和全国三次会议上指出,教育的
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
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
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第一,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现代办
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第二,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要以教学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
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教育的行政化倾向。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
专业和课程设置。
第三,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公平,使教育资源更多
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等
原因而失学。学校还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
业,重点加强农村教师和校长培训,鼓励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从教。加强师德教育,增强
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四,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
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第五,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充分发挥教育家的办学才能和特长,让那些有终身办学
志向的人不受任何名利干扰诱惑,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
一、教育公平
【背景链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
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教育
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
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
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当前现状] 2010年5月,北京市正式启用新的《中小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