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龄前幼儿分享行为培养探析
【摘要】分享是亲社会行为,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今天大多数4~6岁的幼儿其分享行为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教师或家长应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遵循一定的教育策略,对幼儿进行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教育引导,为幼儿树立榜样;为幼儿提供分享机会,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建立分享规则,教育幼儿学会按规则行动;家园同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分享氛围。
【关键词】学龄前幼儿;分享行为;教育策略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76-01
前言
分享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是亲社会的一种表现,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现实中我们看到,由于其年龄特征和独生子女的特性,现在大多数4~6岁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其分享行为存在问题,如独占、争抢玩具不给别人玩,不会与同伴相处,甚至有的幼儿为争抢玩具、食物等去伤害别人。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曾指出:我们无法将“忍耐”的美德教给三岁的幼儿,但是靠幼儿本身在现实天南地北中体会却是可能的。因此,作为幼儿教师或家长,应该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对幼儿进行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教育引导。
一、为幼儿树立榜样
(一)教师、家长应以身示范
在幼儿的心目中,老师就是“上帝”,是无所不能的“神”,是幼儿模仿的首选对象。老师的言谈举止、日常行为和情感态度随时随地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幼儿充满自豪地说“我们老师……”“我们老师说……”因此,作为教师在日常保育和教育中要做有心人,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有意识地为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树立榜样,如利用谈话时间与幼儿分享自己的快乐有趣的事情等,这样,既增进了师幼关系,也为同伴良好关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如在有的活动中,玩具不能做到人手一份。在活动前,每个幼儿都会说要大家一起玩,可真正拿到玩具的幼儿会沾沾自喜,有时也不愿意与同伴一起玩。记得有一次组织新中班幼儿玩皮球时,皮球个数不够,尽管老师在事前也提示过大家一起玩,可游戏时,仍有不少幼儿是没有伙伴的。笔者便走到了一个独自玩球的幼儿面前说:“你能和我一起玩球吗?”他爽快地答应了。有的幼儿看见了,也模仿老师的样子向同伴发出了请求,不一会儿所有的幼儿都找到了伙伴。“送人玫瑰,手有遗香”,幼儿一旦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得到教师家长的肯定后,便会自觉模仿老师做出类似的行为,并自觉地坚持下去。
(二)善于利用同伴的榜样作用
同伴的榜样最现实、最有效。陈鹤琴先生早就提出:以儿童教育儿童是幼儿教育一种有效的形式。随着幼儿身心迅速成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也日益增加,但其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感还较弱,对于分享行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幼儿教师应善于发现同伴中有良好分享行为的好典型,并对其做出表扬和鼓励,从而引导激发其他小朋友去学习模仿。如笔者所了解的一个幼儿园,老师鼓励小朋友将自己家中好看的幼儿VCD带到幼儿园与大家共同分享,但积极响应的少之又少;即使有幼儿带来,也很少有愿意让自己的VCD在班级中过夜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通过与幼儿谈话发现,其原因一是怕给弄坏了,二是怕回家被妈妈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组织开展了一次谈话活动,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并表扬了带VCD来园的幼儿。此后,其他幼儿踊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