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四讲行政权力腐败与监督
一、行政权力及其特征
二、行政权力腐败及其类型
三、行政权力腐败的防范
四、行政权力监督
五、思考题与案例
(一)行政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依法拥有的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力量和能力。
1、权力是一个行为者(包括个人和机构)与其他行为者的支配与服从关系。
2、三个层次:(1)它是一种权力,有权力的一切特征;(2)它是国家权力的一种,与立法权、司法权共同组成国家权力(政治强制性和普遍约束性);(3)它是一种公共权力。
(二)公共行政学意义上的行政权力主体
1、行政权力主体:指国家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内部机构及其公务员等拥有并运用行政权力的组织和个人。
2、行政权力客体:行政客体是指行政权力作用的对象,即所有能被行政权力作用的个人和组织均有可能成为行政权力客体。
(三)行政权力的特征:1、特殊强制性;2、普遍约束性
一、行政权力及其特征
(一)腐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腐败是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利益。”“腐败乃是通过关系而有意识地不遵从,以图从该行为中为个人或相关的个体谋取利益。”
1、类型
寻租性腐败:指为获取纯粹转移所花费的稀缺资源跟垄断、管制关税和其他相关制度及实践带来的净损失。在中国表现为四种类型腐败:价格双轨制;权利双重标准,特权和经济垄断权;贸易自由化双轨制,进口高关税和进口配额;政策双轨制。
地下经济腐败:指未向政府申报和纳税,政府未能控制和管理,其产值和收未能纳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所有经济活动。三类:非法的地下经济活动,如走私贩私等;合法经营取得非法收的经济活动,如逃税等;未统计的地下经济,如家务劳动,家教服务,农村农产品交易等。
二、行政权力腐败
(一)腐败 1、类型
--税收流失性腐败:指违反公平竞争的各种合法性税收减免,海关、税收等部门官员通过贿赂、收买、勾结、分赃等方式引起的海关税收和其他税收的流失。
--公共投资与公共支出性腐败:主要涉及政府出资或援助的公共投资中的腐败损失,在中国还包括国有经济投资中的腐败损失;政府采购合同中的腐败损失,政府其他公共支出中的腐败损失,还包括由政府资助的机构(学校、医院)支出中的腐败损失。
以上四种类型的腐败之间又形成交集。并不是所有的地下经济、非法经济、寻租、税收流失、公共支出与公共投资损失都属于腐败,只是那些滥用公共权力为其个人或少数利益集团或利益相关者谋取私利的活动才能被视为腐败。
二、行政权力腐败
(二)行政权力腐败:指滥用行政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
1、特征:破坏性、恶劣性、普遍性、复制性强
2、成因
--行政权力的特征决定行政权力比一般权力更容易发生腐败。(权力的两重性。联系的直接性。膨胀和扩张的趋势。)
--权力的可交换性。权力与权力主体的可分性
--利益矛盾与利益驱动。
--转型社会结构中环境因素的变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竞争中产生腐败动机。转型时期,行政权力的特殊作用。政府仍然控制某些重要的稀缺资源。价值观念倾斜,社会心理失衡。)
--行政权力缺乏有效制约.(主要原因。行政权力范围的扩大。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缺乏有效的程序约束。监督主体没有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二、行政权力腐败
(三)防范行政权力腐败的措施
1、依法规范政府行为,限制和规范行政权力。(立法、制度;惩罚;对行贿者的约束)
2、构建良性的绩效评估体系(人事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高薪养廉?)
3、规范行政权力行使的程序
4、增加行政权力行使的透明度
5、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开展广泛的社会监督。?
三、行政权力腐败的防范
(一)监督:是对权力主体的行为依法进行的检查、督促、纠正和保障;“制约”是指一种权力对另一种权力的约束,是监督的一种表现形式;“制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权力相互制约而产生的一种平衡状态。
(二)行政监督与行政权力监督
1、行政监督:由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或其内部专门的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的,对行政机关内部组成人员及工作人员的监督。
2、行政权力监督:指对行政权力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运用行政权力的监督。(主体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自身、政党、人民群众、新闻媒介和新兴利益群体等)
四、行政权力监督
(三)行政权力监督的历史比较
1、中国行政监察的历史内容与特征
--监察机关对行政权力的监督(监察机关代表皇帝对百官实行监督;监察机关的品秩较低,但位高权重;监察权与行政权时有混淆。)
--谏官对皇权的监督(秦至宋元年间)
--皇权与相权的互相监督
2、孙中山的行政权力监督设想:“五权分立”学说
--作为国家权力的一部分,行政权力要受到人民的监督。(“政权”属于人民;“治权”属于政府。)
--行政权受到立法权、司法权、监察权、考试权的约束
四、行政权力监督
3、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权力监督(分权理论)
--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