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权力控制
【作者】俞怀宁
【作者简介】俞怀宁,华中师大政法学院讲师。武汉,430079
【正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行政权力调控体系,界定行政权力行使的职责与范围,增加对行政权力控制力度,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体制转型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行政权力的控制作些初步探讨。
一、加强行政权力控制的必要性
进入20世纪以来,政府管理社会和经济的职能增加,在世界上出现一种现象:行政权力急剧扩张、行政机构规模扩大、行政权力干预社会经济事务增多,这种现象称为“行政国家”。政府不再是“守夜警察”,而是现代政治社会舞台的主角,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在促进市场发育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中负有重大的职责,政府要通过自己的产业政策、宏观调控来促使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的建立。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政府行政管理的高效化、科学化、法制化,通过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来补救“市场失灵”。我们重视政府对市场作用同时,也应充分估计到“政府失灵”,政府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在补救市场失灵时,也会由于自身的缺陷而有所不能,甚至发生失误。因此,政府在行使行政权力进行干预经济时,应注意行政权力行使的方式、范围。只强调行政权力对市场的介入,而不对行政权力实施有效的控制必然会造成行政权力的失控,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危害主要表现在:
(1)“职权经济”。这是旧体制模式的产物, 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分配资源,把政府管理经济的权力,变成利用职权,获取利益的过程。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双重体制并存,某些部门和个人利用“双轨制”赚取差价(包括商品差价、信贷利差和外汇汇率差价),从事倒卖批件、额度、票证牟取暴利。这些差价相当部分落入少数人的腰包,造成严重的分配不公和腐败现象。“职权经济”的行为直接危害国家的整体利益,干扰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也给政府权威的建立蒙上阴影。
(2)行政权威的危机。在改革之前, 政府是一个“全能的政府”。政府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实行高度的控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行,使这种行政权力占统治地位的行政管理遇到严厉的挑战,这种体制所形成行政权威也面临巨大的危机,这种危机显示在:中央政府财政能力的下降,地方政府已形成独立于中央的经济利益主体,“弱中央,强地方”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央政府财政的比例不断下降,削弱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形成各自为政的“诸侯经济”,地方不但拥有雄厚的实力,而且已有能力推行与中央不同的目标和计划。中央权威的危机,造成中央政府行政权力对地方控制的减弱,中央与地方的政令不一,地方行政权力运作失衡,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失灵,使得社会控制能力降低、社会问题增多、腐败行为成倍增长。
(3)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 一是政府规模过大、行政开支费用巨增:政府成本增多;另一个方面是官僚主义盛行,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政府官员的官僚作风,增加了办事难度,也伴随贿赂等现象的滋生。
以上种种表现说明,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权力的结构,控制机制和功能都面临适应市场要求的调整,调整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