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转】闽南语歌曲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闽南语歌曲的发展现状与思考来源:《人民音乐》2008年第12期作者:王秀玲时间:2009-07-20
核心提示:20世纪80年代,随着台湾叶启田的一曲《爱拼才会赢》跨越了语言和区域的界限传到大陆,《浪子的心情》、《酒干倘卖无》、《叫阮的名》等一批用闽南方言演唱的台湾歌曲也迅速在大陆窜红热唱.
20世纪80年代,随着台湾叶启田的一曲《爱拼才会赢》跨越了语言和区域的界限传到大陆,《浪子的心情》、《酒干倘卖无》、《叫阮的名》等一批用闽南方言演唱的台湾歌曲也迅速在大陆窜红热唱。人们由此认识了一门新的歌唱艺术品种--闽南语歌曲。
闽南语歌曲起源于地处福建的漳州、泉州、厦门地区用闽南方言传唱的山歌、小调、说唱曲艺以及戏曲等传统音乐。而当代的闽南语歌曲已从传统民歌的原生状态衍变发展成为以流行歌曲为载体、具有时代文化特征的"新民歌"形式。这是闽南语歌曲在历史长河中历经流变、扬弃吐纳的发展必然,但其具体成因却与融入台湾本土文化的闽南语歌曲的发展历程休戚相关。
一、台湾闽南语歌曲的历史成因概况
历史上台湾曾隶属福建行政管辖,两岸自古语言相通,文化习俗相同,尤其在传统音乐文化同根同源的关联上,同属"闽台音乐文化区"。17世纪初起,随着闽南移民代代过海落地台湾,逐渐成为台湾岛上最大的族群;闽南方言遂成为台湾主要交流语言的"台湾通语";闽南民歌则成为台湾三大民歌之一,称为"福佬系民歌"(亦称河洛系)。
19世纪末期,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据"50年间,日方强制推行日本文化,其中对台湾影响冲击最大的当属日本音乐。但在中华大文化被压制的同时,闽南民系文化却被台湾人民作为反抗日本文化侵略的有力武器而自发地保留并发展起来--源自闽南漳州地区民间音乐的台湾歌仔戏便在此期间诞生了。1932年,上海联华影业制片公司制作的无声影片《桃花泣血记》在台湾放映,片商专门制作了一首用闽南语演唱的同名歌曲为影片宣传。歌曲中那牵动民族情感的乡音曲调在岛民心底引起了意想不到的轰动,而其有别于传统民歌的创作演唱方式则开启了闽南语歌曲的最初流行模式,被后人誉为"第一首台语流行歌曲"。各个唱片公司从此看到了商机,大量制作灌录闽南语流行歌曲唱片。但在日本殖民文化的强势之下,台湾闽南语歌曲的创作在调式、旋律、声腔唱法上逐渐带有明显的日本音乐风格而丧失了原有的乡土特征和民族身份,最后被动地演化成以日本流行曲调填词或改编,刚兴起的台湾闽南语歌曲因此引发争议而消声停歇。但这种影响是非常长远的,直至今日,在台湾歌曲音乐的创作中还多少都可感受到日本音乐的色彩痕迹。
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为了对抗西方文化对台湾的冲击,台湾当局调整其文化政策发起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闽南文化这才得以重新开发和重视,被冷置了许久的闽南语歌曲也再度掀起热唱。80年代后,受西方流行音乐和创作技法的影响,台湾闽南语歌曲的创作开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凭藉着宣传媒体大力有效的推广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生机。这些平实地反映了台湾民众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乡音歌曲以最大的覆盖面在台湾盛唱,并以强劲之势辐射到我国香港、大陆以及日本东南亚一带国家和地区。
纵观台湾闽南语歌曲,大致可分为两类:
1在传统民歌和传统戏曲音调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和填词的台语歌曲,如《望春风》、《雨花夜》、《安童哥买菜》、《阿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