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五四文学激进主义思潮的政治想象.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五四文学激进主义思潮的政治想象.doc

上传人:tiros009 2018/8/14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五四文学激进主义思潮的政治想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五四文学激进主义思潮的政治想象
[摘要]文学与政治自古就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特别是在清末民初的历史语境中。当政治的诉求无效时,启蒙觉悟者往往把诉求寄托于思想改造,故而文学的政治想象空间极度高涨,文学身上也无可避免的沾染了诸如激进、二元对立、新与旧等政治特质。民族国家的构建想象由政治向文学的转化不是猝然的,而是有一个隐秘的过程,探究从激进政治如何转化激进文学可以为文学启蒙的发生提供了历史脉络依据。
[关键词]五四;政治;文学激进主义;启蒙
“激进”这个术语等同于”急进”,意味着急于改革或进取。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及以古老帝国的战败开始,激进主义在中国大地找到了适宜的温床。躁动的情绪起初主要集中于政治领域,而后又在思想文化领域大兴其道,形成了文学上的激进主义思潮。文学激进主义的发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晚清就开始了酝酿,可以追溯到政治激进主义思潮的发酵。所以,本文大致把这两个不同的时期分为政治时期的激进主义及之后的文学激进主义思潮,这要从激进主义思潮在中国的酝酿、发生及转向说起。
一、政治激进主义的酝酿与出场
激进主义在中国的出现,首先是从政治层面展开的。晚清的中国,处于“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的清王朝是一败再败,传统的礼教至上观念在侵略者的船坚炮利面前是不堪一击。同时伴随着国门的被强制打开,西方的科学思想被传入中国,科学以其迅猛之姿开始在一部分的中国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同时在西方传教士的作用下,科学开始以它特有的面貌影响中国历史进程。一些有志之士有感于中国在“道”的层面的不足,开始注意引进西方的“器”,期望借此可以加强在军事、科技方面的实力,挽救风雨飘摇的晚清政府。于是主动开始了对西方社会的接触和了解,睁开眼去看西方世界,代表人物如林则徐和他的好朋友魏源。身居高层的林则徐最先感觉到自己民族所处的险境。一方面他们著书立说,编译了《四洲志》、《华事夷言》等,希望能够引起统治阶层对世界格局的有一个新认识和增强忧患意识。他已经意识到,中国现在所面对不是曾经的夷狄,而是一个来自新兴世界的强敌,再以自己的大刀长矛去迎敌无异于自取灭亡,主张学****西人;另一方面,他们还亲自参加到谋求自强的活动中去。部分封建士大夫的思想上的开始冰消,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改变,绝大部分知识分子仍然认为西方科技只不过是“奇技***巧”。王韬就说:“此皆器也,而非道也,不得谓治国平天下之本也。夫孔子之道,人道也,人类不尽,其道不变。”[1]况且,这些看起来已经比较开明的言论也只是一部分下层士大夫的呼声,在朝野中没有形成主流意识,并没有能够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上层统治者依然是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种状况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才逐渐得以改变。
中国人的觉醒是一个缓慢而沉重的过程,也是用血和屈辱换来的过程。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了沉醉于自我编织的最后的美梦中的清王朝以极大的打击。上层的一些封建士大夫开始意识到中国的失败,是中国自身盲目闭塞、狂妄自大的必然结果,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古老的中国已经和外面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太大的差距。有感于此,但是他们的目光还是集中于“器”的层面,因为他们不敢触及统治阶级核心利益,他们也只是更深入,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加强“器”层面的提升:这就是洋务派形成的原因。
为了避免他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