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红学又到岔路口
90高龄的贺敬之、冯其庸聚在了一起,已多年不在公开场合露面的他们,这次专为李希凡而来。2014年6月21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北京举行“李希凡先生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暨《李希凡文集》出版座谈会”。
李希凡也已87岁高龄,这位当年因毛泽东一句话而红极一时的“小人物”,是过去60年贯穿中国红学史的关键人物之一。
当天的座谈会云集了近百位学者,不少已满头白发,他们中的很多人终其一生只与一部《红楼梦》有关。
2013年11月,中国红学会曾在河北廊坊举行了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纪念大会,来自两岸三地的200多位红学家聚集一堂。
几十年前,类似的红学聚会并不少见。1979年5月,由时任文化部副部长贺敬之出面,召集茅盾、林默涵、俞平伯、顾颉刚、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等学者集会,庆贺中国红学会和《红楼梦学刊》的成立。那是1954年的那场席卷全国的思想批判运动之后,慑于政治风向而曾生死论战的红学名家们的首次大聚会。
这或许是世界文学史、思想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自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而开创“新红学”以来,《红楼梦》不仅养活了无数的人,也使红学成为观察中国学术思潮的风向标之一。
“这是方法论的变革”
这一切的根源是毛泽东喜欢《红楼梦》。他曾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第二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三是麻将”,并始终坚持将《红楼梦》当作社会政治小说来读。
1954年5月,刚刚大学毕业的李希凡、蓝翎合写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批评《红楼梦简论》的作者俞平伯“未能从现实主义的原则去探讨《红楼梦》鲜明的反封建倾向”,“不但否认《红楼梦》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同时也否认它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文章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他借此向党内发出《关于红楼梦问题研究的信》:“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由此掀起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改造高潮。
毛泽东在信中赞许了李希凡、蓝翎这两个“小人物”。自此两人被卷入一波又一波的政治风潮。
对于他这个刚毕业的山东大学学生而言,“很快就傻眼了”。60年后,李希凡向媒体忆及当年时说。
自那以后,在学术研究中是否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否以社会分析阶级论作为理论工具,成为评判文艺作品的关键标准。
“我一生信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从未动摇。”李希凡坚定地表示,他对红楼梦研究的看法从未改变,依然认为俞平伯“看不到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价值”。
在6月21日的座谈会上,坐着轮椅赶到会场的冯其庸赞誉李希凡开辟出新中国文艺批评的新天地。“用唯物主义的研究取代唯心主义的研究,这是方法论的变革。
”
政治激荡年代的红学
李希凡晚年被糖尿病困扰,但身体仍很康健。此次座谈会前几天,记者应约赴其在北京青年路的家中探访,一套七卷、400余万字的《李希凡全集》刚刚摆进客厅书柜。
对于突然卷入60年前的那场思想批判运动,李希凡说是“偶然”。他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搞文艺评论的,远远称不上红学家。
李希凡坐在客厅的一把靠背椅上,边摇折扇边感叹:“回顾这60年,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搞运动。当年我的文章不过是个由头,实质是毛主席要发起一场针对胡适的思想批判运动。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并没有太多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