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从杜甫、王安石咏昭君诗看唐宋诗之异.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杜甫、王安石咏昭君诗看唐宋诗之异.doc

上传人:tiros009 2018/8/15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杜甫、王安石咏昭君诗看唐宋诗之异.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杜甫、王安石咏昭君诗看唐宋诗之异
摘要: 唐宋时期咏王昭君的诗歌数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和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最著名,杜诗即事抒情,咏昭君来写身世家国之感,以情胜;王诗是借事明理,是古之托物言志的诗法,思致深刻,见解独到,以理胜。杜诗以炼句、语言精美见长;王安石则不然,他工于炼意。杜甫、王安石昭君诗的比较体现出唐诗重丰神情韵,宋诗多筋骨思理的时代特征和风格分野。杜甫与王安石的昭君诗虽体裁、诗风、笔法、旨意不同,但对二诗人的评价不可强生区分,而应综合考量。
关键词: 杜甫王安石《咏怀古迹》(其三) 《明妃曲二首》诗分唐宋
自西晋石崇制《明君怨》乐曲,作五言《王明君》始,吟咏昭君之作即在诗海中独树一帜,熠熠生辉。在古诗里,男角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在有数的女角中,王昭君是最常出现的,备受诗人垂青。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所收宋以前乐府诗,以昭君、明君、明妃为题的就多达五十三首[1]1。在以后的涉及昭君难以数计的诗作中,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和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最著名。前者曾被誉为“咏昭君诗第一”,后者则褒贬两极。杜、王是唐宋最有代表性的大诗人,本文就两家的昭君诗略加比较,以见唐宋诗之异。
一、情胜与理胜
钱锺书在《谈艺录?诗分唐宋》中指出:“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2]3“体格”即作品风貌,系就作品而言;性分即才性天分,乃就作者而言。钱氏以时代风格区分作品,乃是透过表象看本质,较之以朝代分诗人要深刻得多,我们对待昭君诗,亦当作如是观。朱熹亦云:“作歌曲者亦按其腔调而作尔,大雅、小雅,亦古作乐之体格。按大雅体格作大雅,按小雅体格作小雅,非是做成诗后旋相度其辞,目为大雅小雅也。”[3]2066-2067(《朱子五经语类?卷五十一诗二》)知大、小雅并不是成诗以后为宫商,而是按体格作之。古诗评家论定诗人,都喜据其体格,乃至评论一朝文风,都谓为“汉人体格”[4](《中论?提要》),可知体格是论诗之根本,诗分唐宋,主要体现在诗歌风貌之殊,涵盖的风格、格调、笔法等不同。体格云云,不仅指个人风格、作品体裁声调,还关系到时代精神。想要确切了解某一时代的诗歌,就须把握其时代的精神。各时代世道人心不同,诗之风格意味亦随时而异。杜诗源出《诗经》、汉乐府,承袭写实传统,遵循“温柔敦厚”诗教,特别重视即事抒情,无论写法如何,抒情始终是其根本。其《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借咏昭君来写身世家国之感,自始至终从形象落笔,不着抽象议论,是感性型的咏史诗。清李子德说,此诗“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5]651即指以形象代替思想,借助形象抒情感。“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二句虚处传神,通过想象烘托昭君悲剧形象。仅以“分明怨恨曲中论”点明“怨恨”主题。昭君的怨恨包含了“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远嫁异域怀念故土的忧思;生长名邦而殁身塞外的“遗恨”。杜甫当时正在夔州,离家乡洛阳偃师虽不似昭君般遥远,但“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6]2573,离家心境亦如昭君。杜甫寓居昭君故乡,以昭君思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家国之感。但始终含而不露,怨而不怒,处处彰显温柔敦厚诗风。王安石作为宋人,又出身政治家、改革派,自有唐代文人所不具备的历史反思和社会批判意识,故其诗虽以唐为宗,然在立意和造境上要高出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