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宜兴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宜兴市水利农机局
扬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一一年三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概况 1
自然地理 1
地形地貌 1
水文气象 2
河流水系 3
第二章水利发展形势 6
“十一五”水利发展成就 6
9
薄弱环节与主要问题 15
22
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33
规划依据 33
规划水平年 34
规划指导思想 34
规划原则 34
第四章水利发展目标及建设重点 36
水利发展目标 36
水利发展建设重点 40
第五章水利工程建设 43
防洪减灾工程 43
水环境整治和保护工程 49
农田水利工程 50
第六章水利管理建设 52
加强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52
以“三条红线”控制为主线,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55
大力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建设 57
建立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58
第七章水利建设投资 60
投资需求 60
投资政策及资金来源 65
第八章保障措施 66
政策保障 66
投资保障 66
组织保障 67
人才保障 67
技术保障 68
附图:
(1)宜兴市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十二五”重点工程布局图
(2)宜兴市水环境整治“十二五”重点工程布局图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宜兴市地处苏、锡、常经济发达地区,沪宁杭三角中心,是全省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区内总体地势南高北低,丘陵、圩区、平原多种地貌并存,且位于湖西地区下游,承接着上游4700km2来水,是名符其实的“洪水走廊”,特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决定了我市洪涝旱灾害的多发性,也决定我市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十二五”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从以省为单位总体小康社会向更高水平小康迈进并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全省由外向型经济向内外经济协调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全省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建设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十二五”乃至今后长远的一段时期,水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不仅要保持必要的建设规模,更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十二五”规划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按照国家及省关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要求,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关行业发展规划,结合近年来开展的江苏省水利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城市防洪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等研究成果,我市组织编制了《宜兴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本规划是《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水利领域的细化和落实,是“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期限从2011年到2015年。
本规划在执行中期和实施期满,需分别进行规划评估。本规划与国民经济规划安排相一致,每五年滚动修订。规划实施过程中,
如需对本规划内容作适当调整时,按规划审批程序报批。
第一章概况
自然地理
宜兴市地处江苏省南端、沪宁杭三角中心,东濒太湖,西邻溧阳,南接浙江长兴、安徽广德,北依常州武进,滆湖镶嵌其间,地理坐标为北纬31°07′~ 31°37′,东经119°31′~ 120°03′,。2010年底全市共辖1个国家级环保科技工业园、1个经济开发区、14个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规模128万,,。市内锡宜高速、宁杭高速穿城而过,芜申运河绕城而行,宁杭高铁正在建设之中,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是沪宁杭都市圈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
图1-1 宜兴市区位图
地形地貌
宜兴市地理环境独特,地貌形态多样,山、平、圩兼有。区内地势总体南高北低,西南部为宜溧山区,地面高程岗地一般为20至200m(吴淞高程系统,下同),山丘为200至400m,,为宜兴
市最高峰;北部为太湖水网平原区,~;东部为太湖渎区,西部为低洼圩区,中西部圩区地面高程为3~。
宜兴所在地属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分区,震旦系上统至三叠系为海相碳酸盐岩及陆相碎屑岩,出露于宜兴南部山区及平原区上各山区。三叠纪末,印支运动使